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2版
发布日期: 2025年11月01日
石台这道螺蛳鸡,凭啥“鲜”声夺人?

 范可才在秋浦河捡出的螺蛳。

石台螺蛳鸡。

石台西黄山富硒养生餐厅厨师汪四清在制作螺蛳鸡。

“胖子”储成忠在为客人烹制螺蛳鸡。

 秋浦河的螺蛳。

“三哥”刘斌的餐馆生意火爆。

吴先卫家山林散养的皖南土鸡。

   池州市传媒中心全媒体记者韩磊 文/图
   中国人对美食的追求,从来都绕不开“风味”二字。人们从自然和生活中汲取灵感,尝试让各种食材“相遇”,在风味融合的探索中,让不同味道“碰撞”出全新惊喜。
  在石台,这份惊喜藏在一道“山水CP”里——石台螺蛳鸡。它取山间土鸡的鲜嫩,集水中螺蛳的鲜美,把这片土地的馈赠封进一口砂锅,成为每个踏足石台的游客,都不愿错过的舌尖约定。本期《深读》带您走进石台,解码螺蛳鸡的传说渊源与烹制匠心,感受生态山水孕育的鲜醇本味,探寻一道菜赋能文旅发展的生动密码。
  螺蛳鸡的风味溯源
  傍晚时分,夕阳映照下的秋浦河波光粼粼,岸边的县城烟火气开始升腾。“三哥”刘斌的餐馆就藏在这片烟火气里,此时,餐厅里外都坐满了客人,这是他一天中最忙的时候。厨房里,一份份螺蛳鸡从铁锅装进砂锅,热气裹着香气飘散开来,钻进那些刚游完山水、正循着味道而来的游客鼻子里。这几年,石台螺蛳鸡“爆火”,城中大小餐馆的餐桌上,几乎都摆放着这锅螺蛳鸡。“来石台的游客,十桌有九桌点它。”刘斌说。
  关于螺蛳鸡的由来,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这道菜是当地一位心灵手巧的村妇无心插柳之作。很久以前,石台目连山边住着一位村妇叫朱卢氏,一天,村里要演目连戏,娘家的姐妹们就相约来看戏,朱卢氏便想着要做些好菜招待她们。那天清晨,她早早地来到河边洗衣服,顺手捞点螺蛳带回去。到家后,她将螺蛳放在门口,没想到在晒衣服时,家中散养的土鸡竟然把这些螺蛳吃进腹中,这可把朱卢氏愁坏了。她索性将鸡宰杀,取出螺蛳,洗净处理后与鸡一锅烹煮,姐妹们品尝之后赞不绝口。原本只是一次无奈之举,却创造出了一道经典美味,此后这种做法便在石台乡间流传开来。
  关于传说真假现已无从考证,但这种烹饪方法在石台很早就有。“胖子”储成忠在县城经营餐馆小二十年,烹制螺蛳鸡是他的拿手绝活。戴上厨师帽,老储一头扎进厨房。只见他往热锅中倒入凉油,待油温升至七成热时,下入姜片、葱段、蒜子等佐料,一时间香气腾起。紧接着,老储将切好的鸡块顺势入锅,与油脂接触的瞬间发出细碎的嗞嗞声,鸡肉在翻炒中渐渐收紧,透出紧实的肌理。加入黄酒、酱油、辣椒、盐糖等调味品,炒至七八成熟时肉香溢出,最后倒入事先烹好的螺蛳,换中火煨烂,一道地地道道的石台螺蛳鸡就呈现眼前。
  从外观上看,鸡肉油亮、螺蛳肥厚、汤汁浓稠、香气四溢,光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夹起一块送入口中,鸡肉鲜嫩酥烂、油而不腻;再挑一颗裹满鸡汤的螺蛳,轻轻一嗦,鲜香直击味蕾、回味无穷。比起单纯的红烧鸡或香辣螺蛳,这道螺蛳鸡的鲜、香层层递进,滋味更胜一筹,让人欲罢不能。
  鲜美背后的“山水基因”
  “螺蛳鸡的做法并不复杂,每位厨师会本着自己对美食的理解,在烹制手法和调味上有一些不同,但‘鲜’字是我们石台螺蛳鸡共有的‘灵魂’。”储成忠说,这份鲜美,源自石台的山水之间。
  石台的大厨们在选用制作螺蛳鸡的食材时,大多不必费神。这里山清水秀,生态环境优美,是著名的富硒地,有着“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和“中国生态硒都”的美誉。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出兼具品质与风味的物产,为这道螺蛳鸡奠定了最坚实的基底。鸡是山里人家放养的土鸡,约一斤重的仔鸡为最好;螺蛳则是秋浦河清澈之水养育,民间素有“秋浦螺蛳赛似鹅”之说。
  皖南地区气候温润、生态优良,这里盛产的三黄鸡(皖南土鸡)为禽类中的珍品。由于采用传统散养模式,它的肉质不仅远超同类,营养价值也更为突出,是天然健康的优质食材。在大演乡新联村溪田家庭农场茂密的山林里,成群结队的土鸡或停在树上休憩或互相追逐嬉戏,十分悠闲。此时,“ 鸡司令”吴先卫拿起玉米,走到山边一声呼唤,鸡群瞬间飞奔而来,场面壮观。“这些鸡在山间自然生长,吃的是原生态食物,又有足够的运动量,肉质嫩而不柴、鲜而不腻,炖出来的鸡汤鲜香又健康。”吴先卫说。在石台,像吴先卫家这样的生态养鸡场不在少数,随着螺蛳鸡的爆火,他们的土鸡销路也跟着旺了起来。“螺蛳鸡的带动力是很强的,现在我家一年出栏的土鸡超过一万只,除了供应本地饭店之外,很多外地游客也会下单订购带回去。”吴先卫说。
  水乡江南是螺蛳的天然栖息地,无论是纵横交错的江河湖汊,还是星罗棋布的水田河埠,都能寻见它们的踪迹。不过由于生长环境各异,螺蛳的品质也随之有了天壤之别。秋浦河是石台的母亲河,从大山深处流淌出来的河水清澈见底,这里生长的清水螺蛳,外壳微微泛黄,体型短胖饱满,壳内洁净无沙,螺肉也无半点泥腥味,堪称螺蛳中的佳品。世代栖居秋浦河畔的人们,自然不会错过这道河鲜美味。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仁里镇马村社区居民范可才戴上斗笠、斜挎竹篓开始下河摸螺。弯腰、拾螺、起身、装篓,动作十分娴熟。“一般上午要捡3个多小时,运气好的话能收获30多斤,中午回去要赶着把螺蛳处理好,下午4点就要送到县城的饭店,不耽误他们晚上做螺蛳鸡。”范可才笑着说,如今他稳定供应县城五六家餐馆,螺蛳鸡火了后,他的腰包也越来越鼓了。
  当山林里的土鸡遇上秋浦河的鲜螺,相互激发的鲜、香,成就了石台最迷人的味道。第一次来到石台旅游的刘旭,尝一块鸡肉、嗦一口螺蛳,眼前瞬间一亮:“这道菜的创意非常好,鸡肉和螺肉的味道交织在一起,感觉好美妙,真是绝了。”游客朱女士在短视频平台刷到螺蛳鸡后心动不已,第二天就约上朋友专程赶到石台来大快朵颐。“就这个汤汁拌饭,我吃了两碗,好满足。”
  用“吃”的方式感受一座城
  今天,螺蛳鸡已经不只是“一道 菜”,更是串起石台文旅产业的“一根线”。每逢假期,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涌进石台,用“吃”的方式感受一座城,成为他们心照不宣的选择:白天赏尽山水风光,夜晚尝上一口螺蛳鸡,山乡赠与人们的温情便在心中缓缓漾开。
  旅游旺季,“三哥”刘斌的餐馆一天能翻130桌、卖出100份螺蛳鸡。“现在螺蛳鸡的名气太大了,很多游客慕名而来,进店就点这道招牌菜,之后还会向我打听石台的美食攻略和游玩景点。”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刘斌的爱人杨春霞为了招呼客人忙得不可开交。“好多游客结束旅行之后,还要专程打包几份螺蛳鸡带回给家人尝尝。”说话间,杨春霞展示了一张菜单,一位游客点了6份螺蛳鸡。
  “胖子”储成忠今年也非常忙碌,既要打理餐馆日常生意,又要忙着推介螺蛳鸡。5月,他随石台县“硒品出山 引客来石”文旅推介活动走出山乡,带齐食材和灶具,现场演示螺蛳鸡的烹饪技艺,将这份鲜美“送”到了长三角。9月,他作为石台战队成员,征战“超级皖”美食争霸赛池州城市海选赛,现场烹制的螺蛳鸡给市民和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螺蛳 鸡的成 功“ 出圈”,成为了石台县推动文旅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当地顺势而为,以“美食+文旅”为纽带,积极培育美食餐饮新热点,提升文旅知名度和吸引力,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人文魅力。“依托螺蛳鸡这个招牌,我们大力推广‘石台生态硒餐’,打造了如‘激情夏日观光体验美食之旅’‘秋浦仙境山水诗画美食之旅’等多条美食旅游路线,让游客以‘食’辨景、觅‘食’探景,探寻石台的山水与人文之美。”石台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陈莹莹说。
  这几年,石台县在“美食+旅游”“美食+消费”“美食+文化”等领域持续深耕探索,接连举办石台生态硒餐示范店暨特色菜评选大赛、“好客石台,共享硒餐”美食嘉年华、石台牯牛降硒餐百寿宴等特色活动。借助这些活动,包括石台螺蛳鸡、石台一品锅、七井山火腿、红烧小河鱼等一大批原本深藏于深山的特色美食得以走出“深闺”,成了游客争相追捧的热门之选。“接下来我们要把热度持续保持下去,在创新融合上发力,做大做强特色品牌,培养专业人才,提升菜品质量与服务水平,积极拓展外部市场,让更多人知晓石台不仅山好水美,更有令人难忘的地道风味。”陈莹莹表示。
  如今在石台,美食已与山水、文化深度交融。当游客们在青山绿水间饱览风光,又于烟火美食中品味“人间至味”,石台的独特魅力便在这一景一味间,悄然植入人心。而随着螺蛳鸡等特色美食持续绽放光彩,石台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在文旅融合的道路上阔步前行,让越来越多的人因“食”而来,为“美”停留,见证这座山城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