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10月24日
讨猪草
在乡下老家,打猪草称之讨猪草。细细咀嚼这“讨”字,着实精妙,谦卑之意尽在其中。是啊,当我们向大自然索取时,本就是在祈求它的恩赐,理当怀着谦逊、诚挚之心,对它的慷慨馈赠满怀敬畏。
“穷不丢书,富不丢猪”。这句在岁月长河中沉淀下来的老话,饱含着农耕时代的生存智慧。犹记儿时,家中畜禽的喧闹声从未停歇。因家中人多劳力少,生活颇为窘迫。每年春上,父亲总会赊来两头小猪仔。母亲如旱得云,悉心操劳它们的生活起居。到了年末,猪儿膘肥体壮,皮毛油亮。一头卖掉贴补家用,我们兄妹几个过年的新衣便有了着落;另一头留至腊月宰杀,那令我垂涎的肉香烘托出浓郁的年味。母亲将大半猪肉仔细地抹上盐粒、花椒腌制储存,这既夯实了我们生活的底气,也为那段岁月增添了几分温暖与安稳。
然而,在物资匮乏的岁月,全家人糊口都紧巴巴的,哪有余粮喂猪?猪的“口粮”成了头等难题。幸而老家植被繁茂,漫山遍野的草本植物就成了猪天然的饲料。当春风拂绿皖南的山野,它们顺着时序肆意生长,为家畜备足食料。春夏秋三季,草料拌些粗糠,便是猪儿的佳肴;寒冬时节,山野凋零,好在自留地里有红薯藤、南瓜藤等,母亲收割回家晒干、剁碎、储存,喂猪时炖至软烂。每一把草料,每一根藤蔓,都承载着一家人对生活的坚守与期许,成为那个艰苦年代的生活写照。
既然讨猪草主要得去野外“讨”,这活儿自然落到了我们这些小孩子身上。那时,大人们忙于集体劳动,而我们这些生于那个年代的孩子,干农活是日常,念书是梦想。放学后,大我两岁的姐姐烧火煮饭,我便挎上个大竹篮,踩着夕阳的余晖,到村庄附近的田畔、地头讨猪草。嫩绿的青蒿和荠菜、光泽的苎麻叶、紫红的土苋菜……被我一一采收,编织成一篮鲜活的希望。假期里,约上伙伴,挎着竹篮、带上叉袋,说说笑笑上山,直到把叉袋、竹篮装得满满当当,才心满意足地回家。
讨猪草的日子,既有赏山花摘野果的欢乐,也有磨肿肩背手掌的苦楚,更藏着蜂蜇蛇咬的惊险。记得一个暑假日,姐姐带着我和几个小伙伴到茶棵地里讨猪草。晌午日头毒辣,我累得满头大汗。忽见林边有棵枸树——枸树叶汁乳白,营养丰富,是最上等猪草,猪吃了长膘快。我兴奋地钻进去,伸手就捋,却冷不丁瞧见个蜂窝。“有蜂子!”我吓得扔掉竹篮就跑,群蜂“嗡嗡”追来,几十只蜂子围着我头顶乱蜇。我痛得哇哇大哭,泪水奔涌。姐姐见状急喊:“弟弟,快匍在地上别动。”我咬牙忍痛趴在地上,任凭群峰盘旋。十几分钟后,蜂子终于散去。姐姐红着眼圈跑过来,见我满脸红肿,伤心自责。父母听说后赶紧回家,为我处理蜂伤,姐姐因没照顾好我还挨了母亲一顿竹梢子。
经历了这些波折,喂猪的时刻反而成了治愈的瞬间。喂猪也有讲究,母亲把猪草剁得细碎,放入锅中煮烂,搲到桶里,再伴上粗糠和洗锅水搅拌均匀。此刻,带着阳光温度的构树叶瞬间化作了猪槽里的温热。我常跟着母亲喂猪,看着两头猪在食槽里抢得“嗒嗒”作响,尾巴欢快地甩动,仿佛是对我劳动的“嘉奖”,心中莫名涌起自豪感与成就感。
如今忆起,那段讨猪草的岁月,是亲近自然的珍贵课堂,更是一本写满生活真谛的书。它教会我敬畏自然,懂得生活的艰辛,也磨砺出坚韧的意志。虽然那些讨猪草的日子已然远去,但对自然的尊崇、对生活的热爱,早已化作生命的底色,永不褪变。
“穷不丢书,富不丢猪”。这句在岁月长河中沉淀下来的老话,饱含着农耕时代的生存智慧。犹记儿时,家中畜禽的喧闹声从未停歇。因家中人多劳力少,生活颇为窘迫。每年春上,父亲总会赊来两头小猪仔。母亲如旱得云,悉心操劳它们的生活起居。到了年末,猪儿膘肥体壮,皮毛油亮。一头卖掉贴补家用,我们兄妹几个过年的新衣便有了着落;另一头留至腊月宰杀,那令我垂涎的肉香烘托出浓郁的年味。母亲将大半猪肉仔细地抹上盐粒、花椒腌制储存,这既夯实了我们生活的底气,也为那段岁月增添了几分温暖与安稳。
然而,在物资匮乏的岁月,全家人糊口都紧巴巴的,哪有余粮喂猪?猪的“口粮”成了头等难题。幸而老家植被繁茂,漫山遍野的草本植物就成了猪天然的饲料。当春风拂绿皖南的山野,它们顺着时序肆意生长,为家畜备足食料。春夏秋三季,草料拌些粗糠,便是猪儿的佳肴;寒冬时节,山野凋零,好在自留地里有红薯藤、南瓜藤等,母亲收割回家晒干、剁碎、储存,喂猪时炖至软烂。每一把草料,每一根藤蔓,都承载着一家人对生活的坚守与期许,成为那个艰苦年代的生活写照。
既然讨猪草主要得去野外“讨”,这活儿自然落到了我们这些小孩子身上。那时,大人们忙于集体劳动,而我们这些生于那个年代的孩子,干农活是日常,念书是梦想。放学后,大我两岁的姐姐烧火煮饭,我便挎上个大竹篮,踩着夕阳的余晖,到村庄附近的田畔、地头讨猪草。嫩绿的青蒿和荠菜、光泽的苎麻叶、紫红的土苋菜……被我一一采收,编织成一篮鲜活的希望。假期里,约上伙伴,挎着竹篮、带上叉袋,说说笑笑上山,直到把叉袋、竹篮装得满满当当,才心满意足地回家。
讨猪草的日子,既有赏山花摘野果的欢乐,也有磨肿肩背手掌的苦楚,更藏着蜂蜇蛇咬的惊险。记得一个暑假日,姐姐带着我和几个小伙伴到茶棵地里讨猪草。晌午日头毒辣,我累得满头大汗。忽见林边有棵枸树——枸树叶汁乳白,营养丰富,是最上等猪草,猪吃了长膘快。我兴奋地钻进去,伸手就捋,却冷不丁瞧见个蜂窝。“有蜂子!”我吓得扔掉竹篮就跑,群蜂“嗡嗡”追来,几十只蜂子围着我头顶乱蜇。我痛得哇哇大哭,泪水奔涌。姐姐见状急喊:“弟弟,快匍在地上别动。”我咬牙忍痛趴在地上,任凭群峰盘旋。十几分钟后,蜂子终于散去。姐姐红着眼圈跑过来,见我满脸红肿,伤心自责。父母听说后赶紧回家,为我处理蜂伤,姐姐因没照顾好我还挨了母亲一顿竹梢子。
经历了这些波折,喂猪的时刻反而成了治愈的瞬间。喂猪也有讲究,母亲把猪草剁得细碎,放入锅中煮烂,搲到桶里,再伴上粗糠和洗锅水搅拌均匀。此刻,带着阳光温度的构树叶瞬间化作了猪槽里的温热。我常跟着母亲喂猪,看着两头猪在食槽里抢得“嗒嗒”作响,尾巴欢快地甩动,仿佛是对我劳动的“嘉奖”,心中莫名涌起自豪感与成就感。
如今忆起,那段讨猪草的岁月,是亲近自然的珍贵课堂,更是一本写满生活真谛的书。它教会我敬畏自然,懂得生活的艰辛,也磨砺出坚韧的意志。虽然那些讨猪草的日子已然远去,但对自然的尊崇、对生活的热爱,早已化作生命的底色,永不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