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10月24日
驻足源溪忘归路
明人宗臣说:“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这于我而言,实在颇有一番深切的感触。
十年以前,我离家外出求学、工作,飘飘荡荡,恰如一叶浮萍,想要努力流出这道峡湾。后来,漂泊江南之间,幸得几位师友提携,事业逐渐稳定,于果腹之余安心读书写作,颇为自得。如果人生大概如此定型,那么,日渐模糊的故乡于我,也终究隔着千山万水了。可是,一个写作者或一个客子的心路并不总是平坦的,忽然在某个惆怅的雨夜,那隔着千山万水的僻壤,又让人心中如捣。
宗夫子的话,起初并未唤起过我对故园的一番眷恋,后来让我“心有戚戚”的竟是因为一个“外人”。这些年,玉伟兄在我家乡工作,常常驱车源溪,处理一些公务,于公务之外,也为斯地所吸引,于是或多或少地写下了一些诗文。“唯愿溪山能寄情”,这是他在一次考察途中兴致忽来而作,那次我临时用灰炭写在斑驳的砖墙上,时隔几年再看,唯有这句依然清晰。今年清明,我同他聊起这段“佳话”,他笑说,早已忘得一干二净,唯有对源溪的那份感情从未减退。
这不得不引起我的一番深思:为什么一个既不生于斯,也不长于斯的“外人”,会“念兹在兹”呢?
带着这一份疑惑,我迈开步伐,重新丈量这方土地。“老山”巍峨,“样林”参差;缟溪的水静静流淌,映照着宋明的月;状元及第的匾额熠熠生辉,诉说着旧时的风光;是天井之上的月?还是正月庙会的锣鼓?仅仅这些就会让一个“外人”如此流连么?
一个午后,玉伟兄冒雨前来调研,我同他谈及源溪近年的显著变化以及我那深深的不解。他笑说:“源溪的历史已经很久了,这十几年来,我几乎走遍了它的每一寸土地。从宣传传承傩戏到挖掘状元文化,从因地制宜打造古树公园到绘声绘色讲好红色故事……在一步步的发展道路上,我对这片不凡的土地产生了深深的情感。当然,我们也流过泪与汗,但也确实收获了很多不一样的欢乐。正月庙会,天南海北的游人来到这里,好客的村民总是热情地迎接他们,呈现出一片祥和的氛围,每每看到这一幕,内心总无比感动。古人说,年深他乡作故乡,我希望源溪那深厚的文化与淳朴的人情,能够永远保存下去,我也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来了解它,爱它… … ”
这一番作答,不禁让人感佩。一个作家朋友曾说,我们外出旅游,喜欢某一个地方,不过是因为那个地方的文化与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于食物、景色所带来的快感享受,终究会在记忆中模糊以至于烟消云散。原来,一个“外人”对一个地方的认同感,也是来源于那个地方的文化与人。再回过头去想一想宗夫子的话,所谓“乡园多故”,不过是人事的代谢而惹动起客子的愁绪罢了。民风向善,故园重修,这都会让一个心系家乡的客子或喜或泣。对于源溪的客子们来说,大家是幸运的。
“如果以后工作调动了,还会再来源溪么?”“一定会!这里有浓厚的人文气息,有和我相谈甚欢的村民朋友,下次来的时候,还要和大家一起坐坐,唱一唱傩戏,听一听故事。”
源溪的客子,如同缟溪的水,奔向更远的前方。我们这一代人,又会在花灯缭绕的春节团聚一堂,唱起傩戏、演起傩舞,把中国人的豪迈善良稳稳接过,把“中状元”的风光演在戏里、写在纸上。
后来,我从秋浦河到新安江,从钱塘到姑苏,从江南到塞北,总是忘不了那个雨日的谈话,因为那番对故乡灵魂的阐释中,有山民的朴实真诚,有客子的万千思绪,更有那个“外人”的脉脉温情。
十年以前,我离家外出求学、工作,飘飘荡荡,恰如一叶浮萍,想要努力流出这道峡湾。后来,漂泊江南之间,幸得几位师友提携,事业逐渐稳定,于果腹之余安心读书写作,颇为自得。如果人生大概如此定型,那么,日渐模糊的故乡于我,也终究隔着千山万水了。可是,一个写作者或一个客子的心路并不总是平坦的,忽然在某个惆怅的雨夜,那隔着千山万水的僻壤,又让人心中如捣。
宗夫子的话,起初并未唤起过我对故园的一番眷恋,后来让我“心有戚戚”的竟是因为一个“外人”。这些年,玉伟兄在我家乡工作,常常驱车源溪,处理一些公务,于公务之外,也为斯地所吸引,于是或多或少地写下了一些诗文。“唯愿溪山能寄情”,这是他在一次考察途中兴致忽来而作,那次我临时用灰炭写在斑驳的砖墙上,时隔几年再看,唯有这句依然清晰。今年清明,我同他聊起这段“佳话”,他笑说,早已忘得一干二净,唯有对源溪的那份感情从未减退。
这不得不引起我的一番深思:为什么一个既不生于斯,也不长于斯的“外人”,会“念兹在兹”呢?
带着这一份疑惑,我迈开步伐,重新丈量这方土地。“老山”巍峨,“样林”参差;缟溪的水静静流淌,映照着宋明的月;状元及第的匾额熠熠生辉,诉说着旧时的风光;是天井之上的月?还是正月庙会的锣鼓?仅仅这些就会让一个“外人”如此流连么?
一个午后,玉伟兄冒雨前来调研,我同他谈及源溪近年的显著变化以及我那深深的不解。他笑说:“源溪的历史已经很久了,这十几年来,我几乎走遍了它的每一寸土地。从宣传传承傩戏到挖掘状元文化,从因地制宜打造古树公园到绘声绘色讲好红色故事……在一步步的发展道路上,我对这片不凡的土地产生了深深的情感。当然,我们也流过泪与汗,但也确实收获了很多不一样的欢乐。正月庙会,天南海北的游人来到这里,好客的村民总是热情地迎接他们,呈现出一片祥和的氛围,每每看到这一幕,内心总无比感动。古人说,年深他乡作故乡,我希望源溪那深厚的文化与淳朴的人情,能够永远保存下去,我也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来了解它,爱它… … ”
这一番作答,不禁让人感佩。一个作家朋友曾说,我们外出旅游,喜欢某一个地方,不过是因为那个地方的文化与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于食物、景色所带来的快感享受,终究会在记忆中模糊以至于烟消云散。原来,一个“外人”对一个地方的认同感,也是来源于那个地方的文化与人。再回过头去想一想宗夫子的话,所谓“乡园多故”,不过是人事的代谢而惹动起客子的愁绪罢了。民风向善,故园重修,这都会让一个心系家乡的客子或喜或泣。对于源溪的客子们来说,大家是幸运的。
“如果以后工作调动了,还会再来源溪么?”“一定会!这里有浓厚的人文气息,有和我相谈甚欢的村民朋友,下次来的时候,还要和大家一起坐坐,唱一唱傩戏,听一听故事。”
源溪的客子,如同缟溪的水,奔向更远的前方。我们这一代人,又会在花灯缭绕的春节团聚一堂,唱起傩戏、演起傩舞,把中国人的豪迈善良稳稳接过,把“中状元”的风光演在戏里、写在纸上。
后来,我从秋浦河到新安江,从钱塘到姑苏,从江南到塞北,总是忘不了那个雨日的谈话,因为那番对故乡灵魂的阐释中,有山民的朴实真诚,有客子的万千思绪,更有那个“外人”的脉脉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