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9月08日
吴家辉:把烤鸭做成非遗美食
□ 通讯员 钱定果 倪讴
2004年,当吴家辉推着铁皮车在青阳街头叫卖烤鸭时,这位异乡人不会想到,20年后的自己会成为该县吴氏茶鸭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更不会想到,他的烤鸭会为这座皖南小城带来一丝鲜甜的风味。
1981年,吴家辉出生于江苏南通的一个普通家庭。17岁时,他离开南通前往南京闯荡,在多家饭店打工,从卤菜制作学起,开启了谋生之路。2004年,吴家辉在南京某饭店工作时与青阳籍女孩田珊相恋。两人当年结婚,并一同返回青阳创业,两人的儿子也在这一年出生。
“2004年,我办了很多事情,娶妻、生子、创业,想想还是很感慨的。”谈及过往,吴家辉推推自己的眼镜,守着一炉炭火,向笔者说起自己的创业历程。
“即便是在一座县城,想做出一番事业,也需要艰苦的付出。”吴家辉说,青阳人的味蕾,向来是挑剔的。九华山的泉水滋养出的口味,偏鲜嗜辣,对甜味有着天生的抵抗力。当他带着南京风味的烤鸭出现在街头时,当地人的评价很直白:“这鸭子怎么甜兮兮的?”还有一位性格直爽的阿姨对他说:“小伙子,我们青阳人不爱太甜,偏爱吃辣,你得改改。”这句话点醒了吴家辉。从此,他开始了长达一年的口味改良。
减糖增辣、加咸提鲜,熟稔本地人口味的田珊,用青阳本地的辣椒、花椒重塑了烤鸭的味型,又加入当地米酒去腥增香。最重要的是不用冻鸭,坚持用每天凌晨两点配送的活鸭,以保证肉质鲜嫩。
“鸭子好不好,是烤鸭的根。”这是吴家辉始终坚持的理念。一只只从铜陵、宣城等地养鸭场送来的活鸭,在吴家辉的烤炉里完成了从南京到青阳的风味迁徙。
“ 刚创业时,我和妻子每天凌晨2点就起来干活,先做准备工作,再去菜场采购,然后清洗、烤制。”吴家辉说,他们在婚房复式楼的顶层搭建起小型加工点,两个人从早忙到晚,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他对妻子的辛苦付出铭记在心。
2008年前后,吴家辉租了一处固定店面,结束了流动摆摊的生涯。随着对本地口味的深度把握,他的店日销烤鸭稳定在100只左右,产品矩阵还扩展到猪头肉、鸭头等品类。
2015年,吴家辉的烤鸭事业迎来第二次转折。他的岳母传给他家传的茶鸭手艺,这道藏在民间的美食,成了他打开非遗大门的钥匙。
茶鸭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先腌制、再油炸,然后卤制,最后熏制,前前后后要6个多小时。红茶增色、绿茶提香,再加上青阳特产——九华黄精增加回甘,一道融合了茶香与鸭肉鲜美的地方美食就这样诞生了。
“ 这手艺以前是糊口的,现在年轻人不爱学了。”吴家辉岳母的这句话,让他感受到了传承的责任。他把岳母传给他的茶鸭配方量化,每十只鸭放多少红茶、多少黄精,都精确记录,让这道家常菜走上了非遗申报之路。
2024年10月,“吴氏茶鸭”成功入选青阳县第四批非遗名录,实现了从家常菜到文化传承的华丽转身,吴家辉的店面也发展了6家分店。如今,他的熟食店每天能卖出100只普通烤鸭,茶鸭因为工艺复杂,每天只能限量供应10只,往往刚出炉就被老主顾抢购一空。
“吴氏茶鸭”,已成为青阳人味觉记忆的一部分。傍晚时分,店门口就排起了长队。老顾客熟悉地打着招呼,新顾客好奇地张望着烤炉里旋转的鸭子。烤鸭的香气混着微风,飘散在青阳的大街小巷。
“就在青阳扎根了,这儿山水好、人好,我很知足。”吴家辉笑着说,这片土地的烟火气,早把手艺熏透了,也把他这个异乡人“焐”成了自家人。
2004年,当吴家辉推着铁皮车在青阳街头叫卖烤鸭时,这位异乡人不会想到,20年后的自己会成为该县吴氏茶鸭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更不会想到,他的烤鸭会为这座皖南小城带来一丝鲜甜的风味。
1981年,吴家辉出生于江苏南通的一个普通家庭。17岁时,他离开南通前往南京闯荡,在多家饭店打工,从卤菜制作学起,开启了谋生之路。2004年,吴家辉在南京某饭店工作时与青阳籍女孩田珊相恋。两人当年结婚,并一同返回青阳创业,两人的儿子也在这一年出生。
“2004年,我办了很多事情,娶妻、生子、创业,想想还是很感慨的。”谈及过往,吴家辉推推自己的眼镜,守着一炉炭火,向笔者说起自己的创业历程。
“即便是在一座县城,想做出一番事业,也需要艰苦的付出。”吴家辉说,青阳人的味蕾,向来是挑剔的。九华山的泉水滋养出的口味,偏鲜嗜辣,对甜味有着天生的抵抗力。当他带着南京风味的烤鸭出现在街头时,当地人的评价很直白:“这鸭子怎么甜兮兮的?”还有一位性格直爽的阿姨对他说:“小伙子,我们青阳人不爱太甜,偏爱吃辣,你得改改。”这句话点醒了吴家辉。从此,他开始了长达一年的口味改良。
减糖增辣、加咸提鲜,熟稔本地人口味的田珊,用青阳本地的辣椒、花椒重塑了烤鸭的味型,又加入当地米酒去腥增香。最重要的是不用冻鸭,坚持用每天凌晨两点配送的活鸭,以保证肉质鲜嫩。
“鸭子好不好,是烤鸭的根。”这是吴家辉始终坚持的理念。一只只从铜陵、宣城等地养鸭场送来的活鸭,在吴家辉的烤炉里完成了从南京到青阳的风味迁徙。
“ 刚创业时,我和妻子每天凌晨2点就起来干活,先做准备工作,再去菜场采购,然后清洗、烤制。”吴家辉说,他们在婚房复式楼的顶层搭建起小型加工点,两个人从早忙到晚,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他对妻子的辛苦付出铭记在心。
2008年前后,吴家辉租了一处固定店面,结束了流动摆摊的生涯。随着对本地口味的深度把握,他的店日销烤鸭稳定在100只左右,产品矩阵还扩展到猪头肉、鸭头等品类。
2015年,吴家辉的烤鸭事业迎来第二次转折。他的岳母传给他家传的茶鸭手艺,这道藏在民间的美食,成了他打开非遗大门的钥匙。
茶鸭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先腌制、再油炸,然后卤制,最后熏制,前前后后要6个多小时。红茶增色、绿茶提香,再加上青阳特产——九华黄精增加回甘,一道融合了茶香与鸭肉鲜美的地方美食就这样诞生了。
“ 这手艺以前是糊口的,现在年轻人不爱学了。”吴家辉岳母的这句话,让他感受到了传承的责任。他把岳母传给他的茶鸭配方量化,每十只鸭放多少红茶、多少黄精,都精确记录,让这道家常菜走上了非遗申报之路。
2024年10月,“吴氏茶鸭”成功入选青阳县第四批非遗名录,实现了从家常菜到文化传承的华丽转身,吴家辉的店面也发展了6家分店。如今,他的熟食店每天能卖出100只普通烤鸭,茶鸭因为工艺复杂,每天只能限量供应10只,往往刚出炉就被老主顾抢购一空。
“吴氏茶鸭”,已成为青阳人味觉记忆的一部分。傍晚时分,店门口就排起了长队。老顾客熟悉地打着招呼,新顾客好奇地张望着烤炉里旋转的鸭子。烤鸭的香气混着微风,飘散在青阳的大街小巷。
“就在青阳扎根了,这儿山水好、人好,我很知足。”吴家辉笑着说,这片土地的烟火气,早把手艺熏透了,也把他这个异乡人“焐”成了自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