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9月08日
从“农头”游向“工尾”,池州鳜鱼“茁壮成长”,成为一个产值15亿元的特色产业— —
一条鱼的生“金”之旅

杏花村路亚基地。 记者 张延鹤 摄  

  □ 记者 陈淑芬
  这是一条来自秋浦河的鳜鱼。相传南北朝时,梁昭明太子萧统游石城,因食秋浦鳜鱼,赞赏“水好鱼美”。南朝梁·顾野王《舆地志》云:“梁昭明太子以其水出鱼美,故名其水为贵池。”
  上世纪末,贵池组织实施“秋浦花鳜”科技项目,鳜鱼生产方式由天然捕捞进入人工繁殖养殖阶段,并成功注册“秋浦花鳜”商标。
  进入21世纪,贵池、东至、青阳等地鳜鱼产业风生水起,池州市被中国渔业协会授予“中国鳜鱼之乡”,“池州鳜鱼”获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秋浦花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 …
  一条鱼,从“农头”游向“工尾”,开启了一场“生金”之旅。
  从野生鳜鱼到人工养殖— —每5条安徽鳜鱼,就有1条来自池州
  晌午的日头正烈,东至县大联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杨万友戴上草帽赶往养殖基地,顺着塘埂查看鳜鱼生长情况。他有着多年养殖经验,最懂这里的水:“瞧这水质,它养出来的鳜鱼,肉质绝对没得说!”说着便捞起一网,只见几尾肥硕的鳜鱼在网中翻腾,鳃盖一张一合,带着活水的清润气。
  名山、秀水、好空气,是池州最珍贵的底色和生态名片。事实证明,这水土,确实“养”鱼。岸边草木葱茏,河底水草繁茂,滋养出成群的小鱼小虾,吃着这些长大的鳜鱼,肉质更加紧实鲜美。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池州人最初对鳜鱼的“吃法”简单粗放,把野生成鱼捕捞上来进行售卖。天长日久,渔网撒得越来越密,捕捞上来的鱼却越来越少。面对供不应求的市场形势,上世纪80年代末,池州人开始了人工繁育鳜鱼的探索。
  池州市秋浦特种水产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钱叶周就是那时与鳜鱼打上了交道。他记得,当时贵池区成立了鳜鱼人工繁殖项目攻关小组,选用秋浦河野生鳜鱼作亲本,进行良种选育和人工繁殖试验。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与尝试,终于在1996年,第一尾人工孵化的鳜鱼苗成功诞生,实现全省鳜鱼人工繁殖“零”的突破。
  “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底气。”此后,钱叶周在贵池区涓桥镇联合村找了块1000多亩傍水的地块,一门心思扑在了鳜鱼“育繁推”上。如今他的公司已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鳜鱼种苗繁育和供应基地,由他主导培育的“秋浦杂交斑鳜”也成功申报了国家级水产新品种,填补了安徽省国家级水产新品种空白。“我们的鱼苗品种纯、成活率高、抗病毒强,不仅游遍全国,还出了国门呢。”
  池州鳜鱼的人工繁育之路,就这么一步步走通了。鳜鱼规模养殖的大门也顺势开启,并快速发展,一家家养殖基地落成,新模式、新品种层出不穷:戴申贵、戴振超父子携手,以“稻鳜轮作”实现绿色生态健康养殖;退役军人钱方为池塘“上装备”,“池塘精养+大水面生态养殖”大获成功……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鳜鱼养殖面积达4.3万亩,苗种繁育量达1亿尾;鳜鱼产量超1.1万吨,同比增长20%,占全省鳜鱼总产量20%,位居第一。“打个比方,从安徽养殖出塘的每5条鳜鱼中,就有1条来自池州。”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荣家平说。
  从“水中鲜”到“盘中餐”— —“池州鳜鱼”十几种新吃法
  塘里的鳜鱼越养越多,池州人又琢磨起新门道:鲜鱼难存,如何让这鲜味走得更远?
  早年间,徽州商贩从池州收了鳜鱼,用木桶挑着辗转山路驿道运回,两三天的路程里,为防止变质,便用盐层压实封存。谁料鳜鱼在盐卤里悄悄发酵,到了地头竟带着点微臭,可瞧着肉质却一点不差。胆大的厨师试着红烧,竟歪打正着制作出“臭鳜鱼”这道独特风味。
  能不能把新鲜鳜鱼进行初加工,让消费者在家里就能变身“大厨”,制作名菜“臭鳜鱼”?池州鳜鱼的加工之路,就从这道风味独特的美食中,慢慢延伸开来。
  走进青阳县徽缘食品有限公司车间,智能化流水线正高效运转:预处理环节自动分拣、精准控温,古法腌制工艺与智能发酵设备无缝衔接,全程冷链锁鲜系统保障品质。“生产线实现标准化后,‘徽缘’臭鳜鱼每月销售额可达250万元。”负责人杜伟感慨,科技让“老味道”焕发新活力。
  位于东至县大渡口镇的安徽鳜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同样是一派现代化景象:鳜鱼预处理、腌制发酵、打包出货等流程井然有序,打包区域工人麻利操作,贴好快递单的包裹转眼堆成小山。“别看现在是淡季,每天照样发700多份!”公司总经理杨元元说,“公司养殖场、冷链仓库,到大渡口镇冷链物流基地都很近,沪苏浙第二天准能收到,这速度外地同行比不了。”
  从“水中鲜”到“盘中餐”,这样的加工场景见证了池州鳜鱼从“农头”到“工尾”的蜕变,更藏着它“游”向市场的门道——池州经开区和东至县大渡口镇建立专门的鳜鱼交易市场,5000吨冷链仓储给鳜鱼及时“锁鲜”,再通过菜鸟、盒马鲜生的物流网络,鲜活鳜鱼24小时就能进入长三角城市的菜市场。
  产品研发让池州鳜鱼跳出单一品类的局限,衍生出丰富多样的产品,一条鱼变出了十几种花样:黄精鳜鱼带着草本的清香,鳜鱼披萨、鳜鱼汉堡透着中西结合的新意,酱香、腊香、五香、茶香等风味鳜鱼各有拥趸,就连Q弹的鳜鱼丸也成了市场宠儿。凭借这些优势,池州鳜鱼在市场上一路“开挂”。据统计,2024年,全市7家鳜鱼加工企业年加工量达4000吨,同比增长34%。
  从养殖到加工再到文化旅游— —
  一条鱼串起“三产”全链条
  2020年,池州市被中国渔业协会授予“中国鳜鱼之乡”;
  2023年,“池州鳜鱼”获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
  2025年,“秋浦花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
  ……
  如今,池州正在打造“池州鳜鱼”区域公用品牌,在延伸产业链的基础上,让这条鱼融进山水、走进生活,衍生出更多消费场景。
  作为池州鳜鱼养殖的核心产区,东至县将“鱼资源”转化为“美食IP”,孕育出独具特色的东至鳜鱼宴。宴席上的鳜鱼均取自本地活水,肉质细嫩紧实,做法更是尽显匠心:清蒸鳜鱼以最简单的烹饪方式,最大程度锁住鱼肉的本味,入口鲜润清甜,余韵悠长;
  (下转2版) (上接1版)红烧鳜鱼则用醇厚酱汁包裹鱼肉,色泽红亮诱人,酱香与鱼鲜交织,每一口都滋味浓郁。其中,东至小石鳜作为当地名菜,更是备受青睐——新鲜鳜鱼经油炸至外皮金黄酥脆,再浇上滚烫的鲜香汤汁,撒上辣椒、蒜末与葱花点缀,外酥里嫩、鲜香开胃。依托这一美食优势,大渡口镇进一步深挖鳜鱼文化内涵,通过创作文艺作品、打造主题观光线路,让“游池州山水,品鳜鱼美味”成为吸引游客的新名片。
  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池州还将鳜鱼与休闲体验深度融合,打造出全新的文旅业态。杏花村路亚基地坐拥800亩自然水域,自去年12月开业以来,凭借“水上高尔夫”的独特体验,吸引了大批路亚爱好者慕名而来。“基地里有鳜鱼、鲈鱼等十多个品种可供垂钓,每到双休日,赛艇都供不应求。”基地负责人项石柱介绍,他们希望通过这一新业态,将池州“中国鳜鱼之乡”的产业品牌与“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文旅品牌相结合,推向更广阔的市场,让更多人认识杏花村、了解池州。而在杏花村渔博馆,游客还能通过文字、图片、视频与标本,全方位、多角度地探寻池州鳜鱼的文化渊源,读懂其产业发展的脉络与变迁。
  鳜鱼的“身影”还出现在乡村民宿与节庆活动中。贵池区涓桥镇将闲置的联合村小学改造为鳜鱼主题民宿,从装饰细节到体验活动都围绕鳜鱼展开,让游客沉浸式感受鳜鱼文化;当地举办的“‘鱼’你有约·共富‘徽’煌”鳜鱼文化旅游节,更以丰富的互动活动与特色体验,吸引省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带火了乡村旅游。与此同时,池州鳜鱼还借助电商平台走向全国,电商直播间里,主播们以“生态养殖”为核心卖点,向网友推介:“咱这鳜鱼,鲜鱼宰杀、古法腌制、鲜嫩滑弹!品牌在这儿,品质错不了。”而“秋浦”“徽缘”“徽鱼柱”等知名商标带来的信任感,更让订单量持续攀升,让池州鳜鱼的美味走进更多家庭。
  正如荣家平所说:“在池州,一条鳜鱼能拉出养殖、加工、电商、文旅好几条线,真正成了‘串起三产的金链条’。”这话藏在实实在在的数字里,去年,池州鳜鱼全产业链产值达15亿元,同比增长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