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6月28日
蒸笼里的文化记忆
东至县龙泉镇中心小学602班 余晓桐
指导老师:翟云霞
“咚咚咚——咚咚咚——”每年腊月,村东头的捣米声总会准时响起,像春天的鼓点,唤醒沉睡的年味。趴在爷爷家老屋的窗台上,看着那口古老的青石臼里,雪白的糯米团随着木槌翻滚,空气中飘着淡淡的米香——这就是东至县最特别的年俗,也是我与传统文化最温暖的约定。
去年冬至,我终于被允许参与米粑制作。奶奶搬出精挑细选的糯米,颗颗饱满晶莹,在阳光下闪着珍珠般的光泽。“做米粑的糯米可讲究了,要选当年新收的,还要泡够时间。”奶奶边说边教我淘米,清凉的水从指缝流过,带着米粒的细腻触感。
蒸糯米的时候,奶奶开始准备馅料。剥花生,炒芝麻,煮红豆,每一个步骤都有条不紊。我蹲在灶台边帮忙添柴,看跳动的火苗映红了奶奶的脸庞,突然发现她鬓角又添了几缕白发。原来这些美味的米粑,都是奶奶用岁月和心血酿成的。
最热闹的要数捣米环节。爷爷拿起沉重的木槌,有节奏地敲打石臼里的糯米团,边敲打边喊着号子:“嘿哟!嘿哟!”汗水顺着他的脸颊滑落,可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负责把捣好的米团揪成小剂子,软软的糯米团在手心温温热热的,像捧着一团冬日的暖阳。
包米粑是个技术活。看奶奶三两下就包出一个漂亮的米粑,我也跃跃欲试。可现实却给了我“当头一棒”:不是漏了馅,就是包不拢。奶奶笑着说:“别急,刚开始做都是这样的。”在奶奶的耐心指导下,我终于包出了第一个像样的米粑,当它被放进蒸笼时,我的心里满是成就感。
当热气腾腾的米粑出笼时,整个屋子都飘着诱人的香气。咬一口自己包的米粑,软糯的外皮裹着香甜的馅料,这不仅是米粑的味道,更是家的味道、团圆的味道。
现在,每年过年,我都会跟着爷爷奶奶做米粑。那熟悉的捣米声、那温暖的糯米香,还有一家人的欢声笑语,都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我要把这个传统好好传承下去,让更多人知道,在东至县,有这样一份充满温度的文化记忆。
指导老师:翟云霞
“咚咚咚——咚咚咚——”每年腊月,村东头的捣米声总会准时响起,像春天的鼓点,唤醒沉睡的年味。趴在爷爷家老屋的窗台上,看着那口古老的青石臼里,雪白的糯米团随着木槌翻滚,空气中飘着淡淡的米香——这就是东至县最特别的年俗,也是我与传统文化最温暖的约定。
去年冬至,我终于被允许参与米粑制作。奶奶搬出精挑细选的糯米,颗颗饱满晶莹,在阳光下闪着珍珠般的光泽。“做米粑的糯米可讲究了,要选当年新收的,还要泡够时间。”奶奶边说边教我淘米,清凉的水从指缝流过,带着米粒的细腻触感。
蒸糯米的时候,奶奶开始准备馅料。剥花生,炒芝麻,煮红豆,每一个步骤都有条不紊。我蹲在灶台边帮忙添柴,看跳动的火苗映红了奶奶的脸庞,突然发现她鬓角又添了几缕白发。原来这些美味的米粑,都是奶奶用岁月和心血酿成的。
最热闹的要数捣米环节。爷爷拿起沉重的木槌,有节奏地敲打石臼里的糯米团,边敲打边喊着号子:“嘿哟!嘿哟!”汗水顺着他的脸颊滑落,可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负责把捣好的米团揪成小剂子,软软的糯米团在手心温温热热的,像捧着一团冬日的暖阳。
包米粑是个技术活。看奶奶三两下就包出一个漂亮的米粑,我也跃跃欲试。可现实却给了我“当头一棒”:不是漏了馅,就是包不拢。奶奶笑着说:“别急,刚开始做都是这样的。”在奶奶的耐心指导下,我终于包出了第一个像样的米粑,当它被放进蒸笼时,我的心里满是成就感。
当热气腾腾的米粑出笼时,整个屋子都飘着诱人的香气。咬一口自己包的米粑,软糯的外皮裹着香甜的馅料,这不仅是米粑的味道,更是家的味道、团圆的味道。
现在,每年过年,我都会跟着爷爷奶奶做米粑。那熟悉的捣米声、那温暖的糯米香,还有一家人的欢声笑语,都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我要把这个传统好好传承下去,让更多人知道,在东至县,有这样一份充满温度的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