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4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6月28日
藏在生活里的文化密码
  东至县昭潭中学701班 徐至玲
  指导教师:孔祥喜
  去年元宵节,我跟着妈妈学包汤圆。瓷碗里的糯米粉泛着珍珠般的光泽,当温水缓缓注入,雪白的粉末渐渐凝成柔软的面团。外婆在一旁念叨:“圆滚滚的汤圆,象征着团团圆圆。”揉着面团,我忽然意识到,原来传统文化不是课本里遥不可及的文字,而是藏在这些温暖的生活细节中。
  在历史博物馆,我被一面青铜镜吸引。镜背雕刻的蟠螭纹历经千年依然清晰,仿佛诉说着古人对美的追求。讲解员说,铜镜不仅是照面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上面的纹饰、铭文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那一刻,我仿佛穿越时空,看见古代女子对镜梳妆、精心描眉的画面。这些静默的文物,此刻成了打开文化宝库的钥匙。
  语文课上学习《论语》,起初觉得古文晦涩难懂,但当老师讲起“ 韦编三绝”的故事,我仿佛看见孔子反复翻阅竹简,把串竹简的牛皮绳都磨断了三次。原来经典的魅力,就在于它历经岁月沉淀,却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彩。现在,我常把《论语》里的句子抄在笔记本上,遇到困难时翻开看看,总能获得新的启发。
  最难忘的是参加学校的戏曲社团。第一次穿上戏服,笨拙地模仿老师甩袖的动作时,我差点被长长的袖子绊倒。但随着学习深入,我渐渐体会到戏曲的精妙:一个眼神就能传递爱慕,一个转身便代表跨越千山万水。当我站在舞台上,用稚嫩的嗓音唱出“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台下同学的掌声让我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文化的根脉就像家乡的老槐树,深深扎根在我们生活的土壤里。经典不是高高在上的古董,它藏在妈妈包的汤圆里,藏在博物馆的青铜器上,藏在课本的古诗文中,更藏在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里。
  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要做文化密码的解读者和传承者,让这些珍贵的遗产在我们手中绽放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