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4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6月28日
剪纸情 艾草香
  东至县青山中心学校402班 余梓萌
  指导老师:徐琪
  外婆的蓝布围裙上,细碎的红纸如繁花点缀。每当她坐在灶台前剪纸,剪刀划过纸面的“沙沙”声,便如春蚕在啃食着桑叶。那一刻,我总是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
  那年寒假到外婆家。只见外婆手持红纸,剪刀自如游走,一朵朵梅花、一只只小动物便一一呈现。我满心好奇凑过去学,可剪刀总是不听使唤,把纸剪得七零八落。外婆笑着安慰:“别急,当年我和你太姥姥学时,也是这样手忙脚乱。”
  小时候过年,外婆总会剪出各种窗花。她教我剪“福”字,一边剪一边念叨着“福到喽!”我趴在沙发上,笨手笨脚地剪,剪得歪歪扭扭。外婆却把它贴在衣柜上,夸它比买的年画还好看。有一次,我在书上看到汉代画像砖,发现上面的花纹竟与外婆剪的“鱼戏莲”极为相似。那一刻,我才惊觉,小小的剪纸里竟藏着老祖宗的大智慧。
  在外婆的床头,一幅栩栩如生的粽子剪纸静静地贴了多年,似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外婆说,这是她初学剪纸的第一幅作品,是太姥姥在一个端午节手把手教给她的。对外婆而言,端午节是她最珍视的节日,也是她心底最柔软的眷恋。
  当然,端午节也是我最期待的节日。三年级那年的端午节,外婆为我缝了个香囊,里面装满艾草与薄荷,蚊子见了它都绕道走。外婆用细密针脚,把碎布拼成小粽子的模样,和床头那幅剪纸粽子如出一辙。
  我像个小尾巴似的追着外婆问,为啥要把香囊缝成粽子的模样。外婆便给我讲屈原的故事,屈原的爱国情怀与悲壮气节,从此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里。后来在诗词册里读到“彩线轻缠红玉碧”,我才明白,这小小的香囊习俗,竟从宋朝流传至今。
  今年端午,外婆把剪纸样稿送给了我,纸页已经泛黄,绘着各种花纹,外婆床头那幅粽子样稿也在其中。文化的传承,在这一刻具象化了。
  我试着剪了朵梅花,又试着剪了个粽子,虽歪歪扭扭,心中却涌起一股暖流。我忽然懂得,传统文化不只是书里的故事,更是外婆蓝布围裙上的红纸屑,是香囊里的草木香,是外婆送我的剪纸样……只要用心感受,就能触摸到文化的根脉,嗅到经典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