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6月28日
温暖烟火气 青春创业路
□ 记者 汪玉
夏日雨后的傍晚,主城区天堂湖新区清溪绿城小区附近的广场上,广场舞音乐响起,几辆美食推车依次排开。
25岁的曹齐站在一辆三轮推车前,戴着手套,将洋葱摊在火烫的铁板上,“滋啦”一声,香味扑鼻。不到两分钟,一份色泽诱人的铁板炒面便端到顾客面前。2米开外的红色推车显得格外“豪华”,冷藏柜里整齐码放着各种炸串食材,24岁的巩夏燕站在灶台前,捞起炸串,均匀地抹上酱料,温柔地喊着:“小姐姐,你们的炸串好啦。”
巩夏燕是曹齐的新婚妻子,夫妻俩的小摊在灯火下散发着浓郁的烟火气。谁能想到,这对“00后”小夫妻,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从最初每天300多元流水做到了现在每天1300元,实现月入3万元。
“ 创业资金只有2000元”
2年前,曹齐还是一名刚从大专院校毕业的学生,“毕业后就回到池州,在建材市场跑销售。”曹齐一边熟练地翻炒着面条,一边对记者说,尽管十分努力,每月却只有3000多元的收入。
2024年元旦,曹齐和相恋一年多的巩夏燕结婚,组建了小家庭。彼时,巩夏燕在一家私企当话务员,收入也不高。“办婚礼、买房子,家里欠了很多外债,不忍心让父母再操心了。”两人微薄的收入难以满足开支,于是决定摆摊创业。
“最初的启动资金只有2000元。”曹齐羞涩地笑着回忆,去年3月,夫妻俩花1700元买了一辆二手餐车,购买了手工制作冰粉的原材料,决定到学校门口卖冰粉。
巩夏燕妈妈一直做摆摊卖盒饭的生意,这让她对摆摊有着独特的敏感度,“我先辞职的,摆摊是我的主意。”巩夏燕接过话茬,坚持用原材料手工制作冰粉,每天售卖新鲜的,生意一度很好。
“他也看到我摆摊的不易,但收入还不错,也就支持我了。”巩燕回忆道,学校门前生意有时间限制,人流量也有限,不久后生意就淡了下来。一个多月后,曹齐也辞职加入摆摊行列。夫妻俩回到家附近的路口,又花2300元买了一部二手餐车,一辆车卖冰粉、钵钵鸡,另一辆车卖凉皮。
然而,小区门口年轻人较少,凉皮又有季节性,生意并不理想。“既然摆摊了,就要当作一门手艺来做。”曹齐坚定地说。
“咸得差点吓坏客人的首单”
面对瓶颈,巩夏燕决定转型做炸串和铁板烧。她分析:年轻女性和孩子喜欢炸串,而铁板炒面、炒饭又能当主食。
为做好这门生意,夫妻俩换了带冷藏柜和炸锅的新推车,曹齐也给自己的小三轮加装了顶棚。“买错了酱油,第一份炒面咸得差点吓坏客人。”说起初次出摊的经历,两人忍不住笑:“那个客人再也没来过,希望他能再来,我们请他免费吃一碗。”
铁板操作需要180℃高温,虽能让食物受热均匀、少油健康,但技术门槛高。曹齐得用两个倒三角铲子翻炒食材,遇到蔬菜、鱿鱼、里脊,还得换大铲压榨翻炒。初期因双手不协调,火候难掌控,炒面不是太干就是没熟。“出摊前几天,她在旁边炸串,我就闷头练,连吆喝都不敢。”曹齐坦言。夏天最难熬,餐车内热浪滚滚,痱子爬满全身。但他没有放弃,每天反复练习,让双手形成肌肉记忆,终于掌握了技巧。
技术过关后,味道成了关键。去年夏天,曹齐骑车到各小吃摊试吃,回来反复琢磨改良。“老干妈炒饭”就是他“偷师”来的灵感,推出后大受欢迎。“顾客提意见我记着,经常试吃到味觉失灵,就喊老婆、老妈来尝。”
如今,他的炒饭、炒面、炒河粉都成了热销品。而巩夏燕的炸串也从最初的30多种增加到60多种。炸串讲究油温控制,起初她靠油温计测试,现在听声音就能判断出锅时机。
“味道好,服务更要好”
“ 你看,这是我的第六代炒面,炒饭和河粉也更新了。”在与夫妻俩的对话中,“更新”一词频繁出现,曹齐提到,推车、炉灶、户外桌椅等都已更新多版,许多成本无法节省。
为提升顾客体验,他们在细节上做了大量努力。起初,为节约煤气和确保消防安全,每做完一份食物他们都会关火,但当再来顾客时,重新开火常导致油温不足,铁板也难加热。于是,他们对灶头进行改造,在咨询消防意见后,配备了灭火设备。如今,没有生意时,他们会保持灶头微火,使油温和铁板维持恒温。“这样客人来了,不用久等,温度到位,食物也更好吃。”曹齐说。
炸串的酱料同样有讲究,他们推出了辣和微辣两种口味,并根据顾客反馈不断改进。有顾客推荐哪家好吃,他们就去试吃,回来再调整。巩夏燕的炸串中,最受欢迎的是萝卜丸子和藕丸子,她说那是贵池人儿时的记忆,必须手工制作,素菜也坚持选用当天的新鲜食材。去年秋天,随着生意好转,他们专门租房作为操作间,所有食材都在操作间里处理。
“9块钱炒面也送到家”
摆摊以来,他们一直坚持承接外卖服务。“9块钱的炒面也送吗?”记者问。曹齐答:“当然送。”如今,他制作了微信小程序、开通了抖音账号,顾客可在线点单,并承诺只要顾客需要,哪怕只是一份炒面,也免费送到家,每天线上收入300多元。“年轻人创业,社会上给予了很多善意。”曹齐拿出手机,给记者展示美食博主拍摄的视频,“很多粉丝量高的博主吃过后,不仅帮忙提建议,还免费拍视频推广。”
有一段时间,几位厨师经常下班后来吃炒面,“因为铁板炒面藏不住油,所以难免有点油腻。”曹齐说,这些老师傅提了不少建议,他于是开始调整炒面口感。当他开始钻研时,他知道,自己真正入行了。“我算是把手艺学入门了,但未来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曹齐说,最近他打算更换一辆更环保、操作更安全的炸串车,如果未来足够稳定,他还想盘个门面,拥有更好的操作间,把铁板烧和炸串做得更美味。
午夜时分,送走最后一波客人,夫妻俩坐在小方桌前,吃着自家的炸串,盘点当天账本:1356元流水,63份炒面、22单外卖。打扫好摆摊位置的卫生,远处也传来垃圾车的轰鸣,城市开始苏醒,他们收拾好餐车,在路灯下投出细长的影子,一前一后地消失在街角。
夏日雨后的傍晚,主城区天堂湖新区清溪绿城小区附近的广场上,广场舞音乐响起,几辆美食推车依次排开。
25岁的曹齐站在一辆三轮推车前,戴着手套,将洋葱摊在火烫的铁板上,“滋啦”一声,香味扑鼻。不到两分钟,一份色泽诱人的铁板炒面便端到顾客面前。2米开外的红色推车显得格外“豪华”,冷藏柜里整齐码放着各种炸串食材,24岁的巩夏燕站在灶台前,捞起炸串,均匀地抹上酱料,温柔地喊着:“小姐姐,你们的炸串好啦。”
巩夏燕是曹齐的新婚妻子,夫妻俩的小摊在灯火下散发着浓郁的烟火气。谁能想到,这对“00后”小夫妻,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从最初每天300多元流水做到了现在每天1300元,实现月入3万元。
“ 创业资金只有2000元”
2年前,曹齐还是一名刚从大专院校毕业的学生,“毕业后就回到池州,在建材市场跑销售。”曹齐一边熟练地翻炒着面条,一边对记者说,尽管十分努力,每月却只有3000多元的收入。
2024年元旦,曹齐和相恋一年多的巩夏燕结婚,组建了小家庭。彼时,巩夏燕在一家私企当话务员,收入也不高。“办婚礼、买房子,家里欠了很多外债,不忍心让父母再操心了。”两人微薄的收入难以满足开支,于是决定摆摊创业。
“最初的启动资金只有2000元。”曹齐羞涩地笑着回忆,去年3月,夫妻俩花1700元买了一辆二手餐车,购买了手工制作冰粉的原材料,决定到学校门口卖冰粉。
巩夏燕妈妈一直做摆摊卖盒饭的生意,这让她对摆摊有着独特的敏感度,“我先辞职的,摆摊是我的主意。”巩夏燕接过话茬,坚持用原材料手工制作冰粉,每天售卖新鲜的,生意一度很好。
“他也看到我摆摊的不易,但收入还不错,也就支持我了。”巩燕回忆道,学校门前生意有时间限制,人流量也有限,不久后生意就淡了下来。一个多月后,曹齐也辞职加入摆摊行列。夫妻俩回到家附近的路口,又花2300元买了一部二手餐车,一辆车卖冰粉、钵钵鸡,另一辆车卖凉皮。
然而,小区门口年轻人较少,凉皮又有季节性,生意并不理想。“既然摆摊了,就要当作一门手艺来做。”曹齐坚定地说。
“咸得差点吓坏客人的首单”
面对瓶颈,巩夏燕决定转型做炸串和铁板烧。她分析:年轻女性和孩子喜欢炸串,而铁板炒面、炒饭又能当主食。
为做好这门生意,夫妻俩换了带冷藏柜和炸锅的新推车,曹齐也给自己的小三轮加装了顶棚。“买错了酱油,第一份炒面咸得差点吓坏客人。”说起初次出摊的经历,两人忍不住笑:“那个客人再也没来过,希望他能再来,我们请他免费吃一碗。”
铁板操作需要180℃高温,虽能让食物受热均匀、少油健康,但技术门槛高。曹齐得用两个倒三角铲子翻炒食材,遇到蔬菜、鱿鱼、里脊,还得换大铲压榨翻炒。初期因双手不协调,火候难掌控,炒面不是太干就是没熟。“出摊前几天,她在旁边炸串,我就闷头练,连吆喝都不敢。”曹齐坦言。夏天最难熬,餐车内热浪滚滚,痱子爬满全身。但他没有放弃,每天反复练习,让双手形成肌肉记忆,终于掌握了技巧。
技术过关后,味道成了关键。去年夏天,曹齐骑车到各小吃摊试吃,回来反复琢磨改良。“老干妈炒饭”就是他“偷师”来的灵感,推出后大受欢迎。“顾客提意见我记着,经常试吃到味觉失灵,就喊老婆、老妈来尝。”
如今,他的炒饭、炒面、炒河粉都成了热销品。而巩夏燕的炸串也从最初的30多种增加到60多种。炸串讲究油温控制,起初她靠油温计测试,现在听声音就能判断出锅时机。
“味道好,服务更要好”
“ 你看,这是我的第六代炒面,炒饭和河粉也更新了。”在与夫妻俩的对话中,“更新”一词频繁出现,曹齐提到,推车、炉灶、户外桌椅等都已更新多版,许多成本无法节省。
为提升顾客体验,他们在细节上做了大量努力。起初,为节约煤气和确保消防安全,每做完一份食物他们都会关火,但当再来顾客时,重新开火常导致油温不足,铁板也难加热。于是,他们对灶头进行改造,在咨询消防意见后,配备了灭火设备。如今,没有生意时,他们会保持灶头微火,使油温和铁板维持恒温。“这样客人来了,不用久等,温度到位,食物也更好吃。”曹齐说。
炸串的酱料同样有讲究,他们推出了辣和微辣两种口味,并根据顾客反馈不断改进。有顾客推荐哪家好吃,他们就去试吃,回来再调整。巩夏燕的炸串中,最受欢迎的是萝卜丸子和藕丸子,她说那是贵池人儿时的记忆,必须手工制作,素菜也坚持选用当天的新鲜食材。去年秋天,随着生意好转,他们专门租房作为操作间,所有食材都在操作间里处理。
“9块钱炒面也送到家”
摆摊以来,他们一直坚持承接外卖服务。“9块钱的炒面也送吗?”记者问。曹齐答:“当然送。”如今,他制作了微信小程序、开通了抖音账号,顾客可在线点单,并承诺只要顾客需要,哪怕只是一份炒面,也免费送到家,每天线上收入300多元。“年轻人创业,社会上给予了很多善意。”曹齐拿出手机,给记者展示美食博主拍摄的视频,“很多粉丝量高的博主吃过后,不仅帮忙提建议,还免费拍视频推广。”
有一段时间,几位厨师经常下班后来吃炒面,“因为铁板炒面藏不住油,所以难免有点油腻。”曹齐说,这些老师傅提了不少建议,他于是开始调整炒面口感。当他开始钻研时,他知道,自己真正入行了。“我算是把手艺学入门了,但未来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曹齐说,最近他打算更换一辆更环保、操作更安全的炸串车,如果未来足够稳定,他还想盘个门面,拥有更好的操作间,把铁板烧和炸串做得更美味。
午夜时分,送走最后一波客人,夫妻俩坐在小方桌前,吃着自家的炸串,盘点当天账本:1356元流水,63份炒面、22单外卖。打扫好摆摊位置的卫生,远处也传来垃圾车的轰鸣,城市开始苏醒,他们收拾好餐车,在路灯下投出细长的影子,一前一后地消失在街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