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2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6月28日
“人防+技防+制度防”综合防灾体系建设见成效— —
东至:15分钟应急响应阻断地灾险情
  □ 记者 陈淑芬
  6月24日16时20分,随着一声沉闷轰鸣,S234省道东至红旗岭和平桥段(K76+550米)发生山体崩塌,约1.2万立方米土石倾泻而下,覆盖了下方路面。所幸,得益于相关部门提前部署、高效处置,这场由连续强降雨引发的险情未造成任何人员伤亡和车辆损毁。
  时间回到险情发生前一小时,东至县葛公镇红旗岭村村民施元兵行至此处,发现道路边坡出现变形迹象— — 碎石正簌簌滑落,回想起自己接受过的防灾培训,他果断拨通电话上报险情。葛公镇政府接报后,15分钟内迅速启动应急机制,警戒带布设、现场管控、交通疏导等工作同步展开。“我们在隐患点2公里以外的村庄入口处设置了第一道防线,用反光锥桶划定危险区域,在隐患点200米处围设了栅栏,禁止一切车辆和行人靠近,同时与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保持密切联系,实时监测山体动态。”葛公镇副镇长钱帆介绍。
  险情成功处置的背后,是一套科学高效、环环相扣的防灾减灾预警体系在发挥作用。当前正值梅汛期,连续强降雨导致各地土壤含水量饱和,地质灾害风险持续攀升。全市自然资源部门未雨绸缪,密集开展宣传培训,发放2500余份防灾手册,将避险知识普及到基层各个角落。
  6月21日至23日,强降水、大风、雷电轮番侵袭,葛公镇红旗岭站雨量高达151.7毫米。省、市自然资源部门预警信号接连升级:21日橙色预警,敲响转移准备警钟;22日黄色预警,强调加密巡查;23日下发防灾提示函。东至县应急管理、气象部门在县域内“拉响警报”,县、乡、村组与群测群防员三级应急响应同步启动,深入隐患点巡查。
  6月26日,记者在红旗岭山体崩塌现场看到,挖掘机正在紧张作业,渣土车来回穿梭,施工人员仔细清理边坡残余危石。东至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地灾股负责人卢佑平介绍:“崩塌发生后,我们第一时间组织专家赶赴现场勘查,现场出具应急处置建议书,市公路服务东至支中心随即开展抢险工作。正是因为预警及时、处置果断,才实现了成功避险。”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池州站站长吴君平在清理现场向村民科普道:“连续降雨后,如果发现山坡出现裂缝、掉块或异常声响,一定要提高警惕,这很可能是崩塌前兆。发出橙色预警时,危险区域人员必须立即转移;遭遇突发崩塌,要迅速向滚石运动方向的垂直方向逃离。”
  从村民警觉发现险情,到成功封控现场,再到各部门高效响应,展现了“人防+技防+制度防”综合防灾体系的成效。截至发稿时,现场清理工作仍在紧张进行。“预计在7月5日前可完成现场清运工作,下一步地质灾害监测员会持续做好巡查排查,密切关注道路边坡变化,如出现变形迹象立即报告。汛期结束后,自然资源部门将组织编制勘察设计方案,实施工程治理,切实消除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三级调研员章宜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