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6月26日
“观灯之约”开启社区治理新模式
每当夜幕低垂时,贵池区杏花村街道池口社区的街头巷尾便流动起星星点点的“红马甲”,“观灯之约”如期而至。志愿者们在渐浓的夜色里展开巡查,他们的目光投向一扇扇熟悉的窗口。灯光亮着,是他们最想看到的信号——这意味着社区里的老人们,特别是那些独居、高龄、残疾的老人们平安在家。
6月17日晚,春江花园小区渐渐安静下来。志愿者胡飞抬头望向5号楼2楼那扇熟悉的窗户——灯没亮。“章奶奶家平时早亮灯了!”他立即带领队员快步上楼。敲门声里,83岁的章晓梅老人拿着平板电脑迎出来:“看电视剧入迷啦,忘了开灯喽!”话语里带着歉意,随即灯光温柔地漫过门廊,也映亮了志愿者们额角的薄汗。
在江景苑小区,“观灯之约”曾成功挽救了一位突发意外空巢老人的生命。2024年12月18日晚7时许,志愿者汪洋和网格长闻祥像往常一样在小区巡查。走到朱远华老人居住的那栋楼时,两人心里“咯噔”一下:一楼窗户黑漆漆的。“朱大爷平常这时候灯早亮了,今天不对劲。”汪洋赶紧上前敲门,屋里静悄悄的。透过窗户,借着手机光往里看,只见80岁的朱远华趴在地上,一动不动。闻祥立刻喊物业帮忙,汪洋连忙拨打120急救电话。门打开后,老人还有微弱呼吸,救护车很快赶到把他送去医院。之后,朱远华在重症监护室住了一个多月才脱离危险。
朱远华住院期间,家里还有位二级智力残疾的老伴没人照顾。社区工作人员排好班,每天派两人上门给老人送饭,照顾她的生活起居。朱远华出院后,社区考虑到他们家的困难,还帮忙申请了紧急救助,联系了护理院。邻居王志设感慨道:“那盏没亮的灯,救了一条命啊!”
谈到社区设立“观灯之约”,社区党委书记陈程道出初衷:“一次走访时,一位独居高龄老人紧攥着我的手说‘怕倒在家里都没人知道’,这话像根刺扎在心里。”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达21% ,其中134名独居、空巢、残疾老人等重点群体有安全监护的需求,可社区工作者才14人,天天挨家挨户跑也不现实。
经过社区两委商议后,决定把小区里的退休党员、退伍老兵,还有在家带娃的热心宝妈们组织起来,成立35人的“ 观灯小队”。大家和这些老人约定:每天晚上7时到8时,志愿者会在楼下巡查,观察老人家里的灯是否亮着。灯亮着,说明老人平安;灯没亮,志愿者立即上门查看。
在金碧秋浦小区,68岁的王职年老人独居,一到傍晚,她就准时打开客厅那盏靠窗的灯,“社区干部跟我约好了,灯亮了,就是告诉他们‘我没事,好着呢’。”“观灯之约”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约定,更是社区与老人之间的温暖默契。
“ 看起来就是晚上看灯是否亮着这么点小事,可作用真不小。”陈程感慨道。“观灯小队”还建立起重点人群档案,熟谙其生活规律,从灯光细微异常处敏锐捕捉风险信号,将治理关口前移到问题源头。自2023年9月启动至今,池口社区通过“观灯之约”累计处置突发事件12起,成功救助5名人员,已形成“巡查-发现-处置-回访”的闭环服务体系。
如今在池口社区,夜幕降临后亮起的那一盏盏窗灯,是社区和老人之间无声的平安约定。这约定背后,是基层治理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守望”的温暖实践——当社区工作者以“赴约者”姿态走进暮色,有限的人力便凝聚起无限的民心,治理的精度与温度,在万家灯火的明灭间悄然流转。
6月17日晚,春江花园小区渐渐安静下来。志愿者胡飞抬头望向5号楼2楼那扇熟悉的窗户——灯没亮。“章奶奶家平时早亮灯了!”他立即带领队员快步上楼。敲门声里,83岁的章晓梅老人拿着平板电脑迎出来:“看电视剧入迷啦,忘了开灯喽!”话语里带着歉意,随即灯光温柔地漫过门廊,也映亮了志愿者们额角的薄汗。
在江景苑小区,“观灯之约”曾成功挽救了一位突发意外空巢老人的生命。2024年12月18日晚7时许,志愿者汪洋和网格长闻祥像往常一样在小区巡查。走到朱远华老人居住的那栋楼时,两人心里“咯噔”一下:一楼窗户黑漆漆的。“朱大爷平常这时候灯早亮了,今天不对劲。”汪洋赶紧上前敲门,屋里静悄悄的。透过窗户,借着手机光往里看,只见80岁的朱远华趴在地上,一动不动。闻祥立刻喊物业帮忙,汪洋连忙拨打120急救电话。门打开后,老人还有微弱呼吸,救护车很快赶到把他送去医院。之后,朱远华在重症监护室住了一个多月才脱离危险。
朱远华住院期间,家里还有位二级智力残疾的老伴没人照顾。社区工作人员排好班,每天派两人上门给老人送饭,照顾她的生活起居。朱远华出院后,社区考虑到他们家的困难,还帮忙申请了紧急救助,联系了护理院。邻居王志设感慨道:“那盏没亮的灯,救了一条命啊!”
谈到社区设立“观灯之约”,社区党委书记陈程道出初衷:“一次走访时,一位独居高龄老人紧攥着我的手说‘怕倒在家里都没人知道’,这话像根刺扎在心里。”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达21% ,其中134名独居、空巢、残疾老人等重点群体有安全监护的需求,可社区工作者才14人,天天挨家挨户跑也不现实。
经过社区两委商议后,决定把小区里的退休党员、退伍老兵,还有在家带娃的热心宝妈们组织起来,成立35人的“ 观灯小队”。大家和这些老人约定:每天晚上7时到8时,志愿者会在楼下巡查,观察老人家里的灯是否亮着。灯亮着,说明老人平安;灯没亮,志愿者立即上门查看。
在金碧秋浦小区,68岁的王职年老人独居,一到傍晚,她就准时打开客厅那盏靠窗的灯,“社区干部跟我约好了,灯亮了,就是告诉他们‘我没事,好着呢’。”“观灯之约”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约定,更是社区与老人之间的温暖默契。
“ 看起来就是晚上看灯是否亮着这么点小事,可作用真不小。”陈程感慨道。“观灯小队”还建立起重点人群档案,熟谙其生活规律,从灯光细微异常处敏锐捕捉风险信号,将治理关口前移到问题源头。自2023年9月启动至今,池口社区通过“观灯之约”累计处置突发事件12起,成功救助5名人员,已形成“巡查-发现-处置-回访”的闭环服务体系。
如今在池口社区,夜幕降临后亮起的那一盏盏窗灯,是社区和老人之间无声的平安约定。这约定背后,是基层治理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守望”的温暖实践——当社区工作者以“赴约者”姿态走进暮色,有限的人力便凝聚起无限的民心,治理的精度与温度,在万家灯火的明灭间悄然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