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4月28日
“硒”望路上土生金
□ 记者 王晶晶 通讯员 沈瑶
四月的黄湓河畔,石台县小河镇东庄村的千亩大畈正涌动着青翠的麦浪。记者蹲点采访时,恰逢该村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展无人机植保作业,旋翼声掠过整齐的田垄,雾化药剂均匀地洒向麦田。“十年前这里还是杂草丛生的撂荒地,现在成了‘石台粮仓’的明珠。”村党支部书记郝陈琳站在田埂上感慨道。如今,这个曾因土地抛荒、青壮年流失而沉寂的皖南小山村,被评为2021-2024年度全省“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
站在村史馆的航拍图前,村民马德林用布满老茧的手指描摹着自家土地的变迁。2013年之前,他家5亩地零散分布在枫树组,“地块像补丁,最小的一块不足三分地,犁地时牛都转不开身。”马德林回忆,那时除去化肥农药,每亩地年收入到手不足千元,“年轻人外出打工,老年人种不动田,再好的富硒地都成了‘撂荒地’。”
破局始于2013年村党支部召开的一次党员大会。面对“守着硒土受穷”的困境,村两委干部和党员立下“军令状”:“ 土地是农民的根,不能让根烂在手里!”于是,一场“土地革命”在东庄村拉开帷幕。该村党支部创新推行“党员包片联户”机制,党员每人联系8-10户农民,利用半个月时间,走遍9个村民组,顺利完成353户农民的土地丈量、画图、登记和流转工作。随后,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村两委带头入股,推出“保底分红+务工优先”的土地流转模式,将分散的1300亩“巴掌田”整合成“吨粮田”。
成效立竿见影。2014年,东庄村村民获得土地租金44万元,直接带动群众务工200余人次,劳务增收10余万元。马德林指着航拍图上自家流转的土地说:“过去种地糊口,现在‘坐地生金’。”
穿过新修的村组道路,占地3000平方米的大米加工厂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这个2016年建成的加工厂,承载着村两委“ 背水一战”的决心。2016年、2018年,村两委干部先后以个人名义垫资、担保贷款36万元,同时积极争取财政投入、信贷支持,共筹集项目资金200多万元,最终建成一个集粮食烘干、仓储、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化大米生产加工厂。如今“畈乡缘”“东庄大畈”品牌大米年加工2000吨,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50万元。
58岁的村民赵晓顺掰着手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稻谷拉到外地加工,仅烘干费用每吨就要140元,如果再加上贮存、脱粒则每吨需要450元。现在村里的工厂日加工50吨,我在这干了3年多,一年挣3万多元。”
初尝规模化种植甜头的东庄人没有止步,2020年,村党支部敏锐意识到发展富硒产业大有可为,决定引进安徽中硒科技公司。走进中硒科技硒米三产融合示范园,科技感扑面而来,富硒米蛋白、七彩米线、慢糖米等产品琳琅满目。在厂房二楼的研发中心,公司总经理孟振华骄傲地介绍道:“传统大米硒保留率40%,我们用冻干技术做到92%,10斤米提炼1斤米浆,一盒450克的米浆粉能卖80元。”从按“吨”卖变成论“克”卖,一粒米在东庄村身价飙升。自2023年5月份正式投产以来,示范园已实现产值2000多万元。生产线旁,村民胡时友一边给产品包装贴标一边说道:“每月4000元收入,比打零工强多了!”
在硒米加工产业蓬勃发展的基础上,村党支部经过集体讨论和深入调研,决定新建一个1600平方米的现代化工厂化育秧中心,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技术员指尖轻点平板电脑,玻璃温室内的温湿度、光照系统即刻精准调适。该村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尚友介绍,育秧中心全年覆盖700亩育插秧面积,创收超7万元。在科技赋能下,如今,东庄村水稻单产提升12%,绿色防控技术实现全域覆盖。
沿着新修的彩虹公路蜿蜒而上,成硒生态农业园里传来阵阵鹅鸣。68岁的丁尚成弯腰拾起一枚鹅蛋,身后的山坡上,蔷薇与紫藤交织成绚丽的彩带,林下3000余只土鸡正在啄食杂草。这片占地400亩的农业园,正是东庄村盘活闲置土地的鲜活缩影。
2015年,为盘活村里闲置资源,村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主动外出招商引资,积极推介东庄村良好的生态环境与特色资源,最终来自合肥的丁尚成与东庄村一拍即合,承包了这片荒山。企业落户后,村党支部主动靠前服务,不仅帮助丁尚成快速办理了荒山流转手续,还立足本地实际,邀请农业专家上门指导,引导企业因地制宜地构建“山顶种树保水土、山腰种果兴产业、林下养殖增效益”的立体发展模式,让荒山开发与村集体产业协调发展。“那时候满山都是黄土,连棵像样的树都没有,当时我一头雾水,多亏了东庄村党支部的及时指导和帮助。”丁尚成轻抚亲手栽种的果苗回忆道。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65万元。”郝陈琳介绍,“我们正以‘一粒米’为核心,串联富硒种植、精深加工、农旅体验,构建完整产业生态链。”据了解,未来,东庄村将依托富硒米加工厂,打造集研学体验、农耕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硒米研学基地,利用闲置农房改造艺术乡宿集群,同时搭建硒品直播基地,通过电商直播拓宽销售渠道,带动农产品销售额增长2000万元。这些规划,不仅是东庄村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更是党组织带领村民走向共同富裕的“路线图”。
暮色渐浓,东庄村文化广场上,广场舞音乐与孩童欢笑交织。从曾经的撂荒地到如今的“石台粮仓”,党组织领航的“红色引擎”,正驱动着这片土地上的绿色产业蓬勃生长。
四月的黄湓河畔,石台县小河镇东庄村的千亩大畈正涌动着青翠的麦浪。记者蹲点采访时,恰逢该村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展无人机植保作业,旋翼声掠过整齐的田垄,雾化药剂均匀地洒向麦田。“十年前这里还是杂草丛生的撂荒地,现在成了‘石台粮仓’的明珠。”村党支部书记郝陈琳站在田埂上感慨道。如今,这个曾因土地抛荒、青壮年流失而沉寂的皖南小山村,被评为2021-2024年度全省“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
站在村史馆的航拍图前,村民马德林用布满老茧的手指描摹着自家土地的变迁。2013年之前,他家5亩地零散分布在枫树组,“地块像补丁,最小的一块不足三分地,犁地时牛都转不开身。”马德林回忆,那时除去化肥农药,每亩地年收入到手不足千元,“年轻人外出打工,老年人种不动田,再好的富硒地都成了‘撂荒地’。”
破局始于2013年村党支部召开的一次党员大会。面对“守着硒土受穷”的困境,村两委干部和党员立下“军令状”:“ 土地是农民的根,不能让根烂在手里!”于是,一场“土地革命”在东庄村拉开帷幕。该村党支部创新推行“党员包片联户”机制,党员每人联系8-10户农民,利用半个月时间,走遍9个村民组,顺利完成353户农民的土地丈量、画图、登记和流转工作。随后,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村两委带头入股,推出“保底分红+务工优先”的土地流转模式,将分散的1300亩“巴掌田”整合成“吨粮田”。
成效立竿见影。2014年,东庄村村民获得土地租金44万元,直接带动群众务工200余人次,劳务增收10余万元。马德林指着航拍图上自家流转的土地说:“过去种地糊口,现在‘坐地生金’。”
穿过新修的村组道路,占地3000平方米的大米加工厂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这个2016年建成的加工厂,承载着村两委“ 背水一战”的决心。2016年、2018年,村两委干部先后以个人名义垫资、担保贷款36万元,同时积极争取财政投入、信贷支持,共筹集项目资金200多万元,最终建成一个集粮食烘干、仓储、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化大米生产加工厂。如今“畈乡缘”“东庄大畈”品牌大米年加工2000吨,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50万元。
58岁的村民赵晓顺掰着手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稻谷拉到外地加工,仅烘干费用每吨就要140元,如果再加上贮存、脱粒则每吨需要450元。现在村里的工厂日加工50吨,我在这干了3年多,一年挣3万多元。”
初尝规模化种植甜头的东庄人没有止步,2020年,村党支部敏锐意识到发展富硒产业大有可为,决定引进安徽中硒科技公司。走进中硒科技硒米三产融合示范园,科技感扑面而来,富硒米蛋白、七彩米线、慢糖米等产品琳琅满目。在厂房二楼的研发中心,公司总经理孟振华骄傲地介绍道:“传统大米硒保留率40%,我们用冻干技术做到92%,10斤米提炼1斤米浆,一盒450克的米浆粉能卖80元。”从按“吨”卖变成论“克”卖,一粒米在东庄村身价飙升。自2023年5月份正式投产以来,示范园已实现产值2000多万元。生产线旁,村民胡时友一边给产品包装贴标一边说道:“每月4000元收入,比打零工强多了!”
在硒米加工产业蓬勃发展的基础上,村党支部经过集体讨论和深入调研,决定新建一个1600平方米的现代化工厂化育秧中心,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技术员指尖轻点平板电脑,玻璃温室内的温湿度、光照系统即刻精准调适。该村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尚友介绍,育秧中心全年覆盖700亩育插秧面积,创收超7万元。在科技赋能下,如今,东庄村水稻单产提升12%,绿色防控技术实现全域覆盖。
沿着新修的彩虹公路蜿蜒而上,成硒生态农业园里传来阵阵鹅鸣。68岁的丁尚成弯腰拾起一枚鹅蛋,身后的山坡上,蔷薇与紫藤交织成绚丽的彩带,林下3000余只土鸡正在啄食杂草。这片占地400亩的农业园,正是东庄村盘活闲置土地的鲜活缩影。
2015年,为盘活村里闲置资源,村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主动外出招商引资,积极推介东庄村良好的生态环境与特色资源,最终来自合肥的丁尚成与东庄村一拍即合,承包了这片荒山。企业落户后,村党支部主动靠前服务,不仅帮助丁尚成快速办理了荒山流转手续,还立足本地实际,邀请农业专家上门指导,引导企业因地制宜地构建“山顶种树保水土、山腰种果兴产业、林下养殖增效益”的立体发展模式,让荒山开发与村集体产业协调发展。“那时候满山都是黄土,连棵像样的树都没有,当时我一头雾水,多亏了东庄村党支部的及时指导和帮助。”丁尚成轻抚亲手栽种的果苗回忆道。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65万元。”郝陈琳介绍,“我们正以‘一粒米’为核心,串联富硒种植、精深加工、农旅体验,构建完整产业生态链。”据了解,未来,东庄村将依托富硒米加工厂,打造集研学体验、农耕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硒米研学基地,利用闲置农房改造艺术乡宿集群,同时搭建硒品直播基地,通过电商直播拓宽销售渠道,带动农产品销售额增长2000万元。这些规划,不仅是东庄村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更是党组织带领村民走向共同富裕的“路线图”。
暮色渐浓,东庄村文化广场上,广场舞音乐与孩童欢笑交织。从曾经的撂荒地到如今的“石台粮仓”,党组织领航的“红色引擎”,正驱动着这片土地上的绿色产业蓬勃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