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2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4月19日
集聚文旅资源 描绘“研”途美景
——贵池区做好“研学”文章促进全域旅游

  图为3月31日,南陵县萃英园中学600余名师生走进傩仙镇,开启春日研学之旅。
  □ 记者 徐婷 通讯员 丁玲 文/图
  最美人间四月天,贵池区各地的研学旅游基地里,一批批青少年开启沉浸式学习之旅。他们在秀山门博物馆里了解以昭明文化为特征的贵池地域文化,游元四古村落感受明清风韵犹存的古朴气息,赴梅街傩文化展示馆体验国家级“非遗”池州傩的原始魅力……解锁属于贵池的“知识密码”。这片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与丰富红色资源的土地,近年来正以其独特魅力,积极推动研学旅游,促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以点带面
  打造研学旅游目的地
  3月31日,南陵县萃英园中学600余名师生走进傩仙镇,开启春日研学之旅。勾线、上色、装饰……同学们手持刻刀与颜料,在指导老师带领下,精心雕琢傩面具,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
  贵池历史文化底蕴厚实,全区现有A级旅游景区13家,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区5个、3A级旅游景区8个。从文化名村石门高的历史文脉,到里山街道章氏家风馆的祖训传承,每一处历史遗迹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教育价值,为开展研学旅游提供了富集的资源。
  贵池区充分发挥文旅资源优势,在原有示范基地基础上,选树一批研学旅游示范点,加速构建“以点带面、全域覆盖”的研学旅游目的地格局。目前,已成功创建省级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5家、市级7家,其中秀山门博物馆、元四古村落成功获评省级研学旅游示范基地。
  近年来,贵池区创新“旅游+研学”思维,全面打造研学旅游特色品牌,为乡村振兴赋能添翼。今年,贵池区争取乡村振兴衔接资金400万元,重点打造贵池傩文化研学基地。同时,鼓励石门高、罗城、元四、霄坑等文化资源深厚的村庄,抓住和美乡村建设机遇,与池州学院等高校开展校地合作,推进研学课程研发,丰富乡村旅游业态。
  寓教于乐
  强化研学旅游教育功能
  春暖花开时节,杏花村文化旅游区百花怒放,美景如画。“同学们看,这就是杜牧笔下‘牧童遥指’的杏花村!”4月14日,来自安庆市公园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们正在景区开展春季研学活动。老师话音刚落,301班学生裴一依兴奋地指着前方说:“老师,我仿佛看到牧童骑着牛儿从那片花海里走出来啦!”……学生们一边欣赏美景,一边聆听老师讲解,感受千年诗村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贵池文旅部门深入挖掘杏花村的诗词文化基因,联手池州市研学旅行研究中心和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开发了湿地探秘、诗词文化、四季农耕等6个主题22个单元的研学课程,为游客带来独特文化体验。
  “这里是当年新四军秘密交通站,现在是省级生态保护区。”今年4月,池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们来到贵池区唐田镇开展研学活动。在战壕遗址前,师生们聆听讲解、驻足凝视,被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深深触动。学生陈卓航感慨:“把这片红色热土上的历史融入研学课堂非常有意义,让红色基因永葆活力,激励我们接续前行。”
  为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探索与学习兴趣,近年来,贵池区在研学旅游上做足文章,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红色基因作为景区建设核心,突出研学实践教育延伸,把文旅融合作为景区建设重点。
  创新发展
  推动本土文化宣传推广
  池州市秋浦河(杏花村段)渔博馆,多媒体互动装置营造出“水下世界”的氛围,让游客再次感受“秋浦渔歌”的诗情画意;润思祁红老茶厂内,学生们化身制茶师,亲手体验一片茶叶从鲜嫩采摘、杀青揉捻,到干燥提香、最终制成醇香茗茶的完整过程。
  近年来,贵池区积极促进旅游与文化、农业、工业等领域深度融合,推出“秀山门博物馆—梅街镇刘街社区傩文化展示馆—池州市民间文艺馆”非遗研学游、“中共沿江中心县委纪念馆—中共黄西工委纪念馆—棠溪镇棠溪革命历史纪念馆”红色故事研学游等20余条研学线路。与池州学院等高校合作出版《湿地有约》研学读本,开发溶洞地质研学等专题课程;组织秀山门博物馆等研学基地负责人赴合肥参加研学座谈会,推介贵池研学产品,扩大市场影响力;15家旅行社通过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教育和体育局组织的池州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承办机构备案名单,占比65.2%……在研学旅游创新发展模式的有力推动下,今年一季度,贵池区接待研学游客量突破1万人次,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 今后,贵池区将在推进基地建设、完善规范体系、抓好课程研发、建强人才队伍、做好宣传推介等方面持续发力,以更加丰富多元的研学产品和优质服务,吸引更多游客走进贵池,感受研学旅游的独特魅力。”贵池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丁兆庆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