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2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4月16日
东至县张溪镇塘和村盘活闲置资产,发展生态经济,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
荒山变茶山 富绿两相宜
  □ 记者 张艺楠
  清晨,雾气还未散去,65岁的章枣花已背着茶篓,踏上了土坡。在东至县张溪镇塘和村,翠绿的茶树层层叠叠,如波纹般荡漾开来,200余名采茶人的身影若隐若现。3月26日,村里的白茶基地迎来了今春的首次采摘。翠色笼罩的茶垄间,一双双巧手翻飞如蝶,采撷的嫩芽堆积成小山,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
  5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究竟发生了什么,让这片撂荒已久的山坡得以从沉睡中醒来、焕发勃勃生机?近日,记者走进塘和村,探寻整治撂荒地、发展茶产业的乡村振兴之路。
  塘和村位于张溪镇西部,地处升金湖尾,曾是张溪镇唯一的贫困村。全村474户、1687人依丘陵而居,农业规模化发展受限。且因靠近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塘和村一度陷入“要生态”还是“要生计”的两难抉择。
  谈及村中的撂荒地,老支书檀耀红感慨万千:“早些年,大家吃不饱饭,村民们‘惜地如金’,沟沟坎坎、山上山下都种上了庄稼。可后来,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务工,山上的土地就逐渐撂荒了。”作为当时的村支书,檀耀红带着村民在部分荒地上种植棉花,后来又引进油料作物,但因管理水平有限,作物成活率低。时间一久,野草疯长,盖过了经济作物,远远望去,与“荒山”没什么两样。“很长一段时间,村里账上一分钱都没有。”檀耀红回忆道。
  如何利用这些撂荒的山地?塘和村的产业发展如何转型?成为新一届村领导班子谋划的头等大事。于是,村里请来了农业专家,为塘和村的产业发展“把脉问诊”。2019年,农业专家踏遍山头沟渠,最终将目光锁定在水库附近海拔80米的山区。“这里昼夜温差大,红壤呈酸性,正是种植白茶的好地方!”
  产业发展类型确定后,接下来便是流转土地。“我们一笔一笔算经济账,对比种茶成本、土地租金和采茶收益,大部分农民愿意流转土地,但也有少数农户不愿意。”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周映红介绍。
  章枣花就是后者,“先前种过棉花,不想再失败了,还是守着家里的几亩田安心。”面对村民的不理解,村干部们挨家挨户上门走访,最终成功说服10余户村民流转土地。
  藩篱一破天地宽。在打通产业项目和土地这两个关键环节后,种植大户引进了“白叶一号”等多个优质品种,采用生态有机种植技术,让撂荒多年的800亩山地披上“绿装”。镇上的科技特派员定期驻点指导,从土壤改良到茶树修剪,从病虫害防治到鲜叶采摘,手把手培育出近10名本土技术员。“有机肥必须发酵满3个月”“茶树间距要留足”……这些专业术语成为茶农日常交流的话题。
  2022年,首批白茶迎来丰收。经检测,茶叶氨基酸含量达7%,品质比肩浙江安吉白茶的核心产区。随着标准化加工厂的落成、柏油路的贯通,从塘和村出发的冷链车,开始每日穿梭于山间,将炒制好的茶叶送往长三角。2024年,全村白茶综合产值突破180万元,户均增收4万元。“目前每天能收获200斤鲜叶,喷灌系统装好后,预计产量还能提高。”种植大户齐玉明站在茶山上,望着满眼的翠绿,言语间满是欣慰。“去年白茶还没等开园就被订空了。”在齐玉明茶园里务工的章枣花接过话茬说。
  产业发展的春风吹“醒”了青山,也“热闹”了村庄。在村口,由废弃小学改造的就业帮扶车间里,21名留守妇女成为产业工人,每年将750万双袜子打包发往海外市场。该车间通过承包经营的方式,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2万元。“我以前跟着丈夫在外地务工,现在在家门口也可以挣钱,还能照顾孩子。”车间员工方月琴说。
  暮春时节,沿着新铺就的村道漫步,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掩映在繁花绿树间,门前屋后点缀着精心打理的菜园,清澈的溪水蜿蜒穿过村庄,流向远方的田野。“村里今年成功评上了东至县市县自主建设和美乡村中心村,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兴业、强村、富民,建设美好家园。”周映红说,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25年村集体收入增长5%以上,带动村民都过上好日子,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