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2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3月03日
吉枫小院:东北风情融入池州味道
□记者 王晶晶  
  在九华山下的青阳县朱备镇朱笔村,田园风光与古朴老街相得益彰,沿着石板路走去,“吉枫小院”映入眼帘,门前的红灯笼在春风中摇曳,土炕上食客们盘腿而坐,铁锅里咕嘟着大鹅… …
  “ 铁哥,上次来的南京客人,明晚预订个大鹅套餐!”好友大白的呼喊,打破了小院的宁静。这家营业不到三个月的小店,凭借着地道的东北风味,尤其是招牌菜铁锅㸆大鹅,收获了众多回头客。
  店内装修洋溢着浓郁的东北风情,大灶台、大铁锅搭配墙上复古年画,食客身着大花马褂,盘腿坐在土炕上,仿若瞬间穿越千里,置身东北黑土地。“太有氛围感了,感觉到了东北!”土炕上,90后池州小伙子林然正和朋友穿着东北大花褂,大快朵颐。南京食客李薇从抖音刷到后专程赶来:“鹅皮焦香有嚼劲,鹅肉鲜香紧实,很入味!”
  “ 俺老家在吉林长春,打小围着灶台转。”48岁的店主铁哥说道。铁哥本名徐铁,而铁锅㸆大鹅,则承载着他对东北味道的坚守与执着,他的大鹅做法主要是“㸆”,区别于传统的炖制。
  “ 炖出来有汤汁,我是先炒后㸆,用柴火慢慢把汤汁收干,最后只剩下油汁,这样更能锁住肉香!”徐铁边说边在灶台边忙活。只见他不停地翻炒着铁锅里的鹅肉,直至表面微微金黄,随后加入自己的独家秘制酱料。“㸆是东北祖传技法,而池州的水质好,会让肉质更细嫩。”徐铁边说边淋入本地米酒,金黄油脂嗞嗞作响,再加入适量山泉水,盖上锅盖,用柴火慢㸆。这道耗时约两个小时的硬菜,每天限量三锅,供不应求。
  为了保证这道菜的原汁原味,大鹅都是从东北空运过来的。“在严寒的冬季,大鹅得以长时间自由活动,因此其脂肪含量较高,肉质也更加鲜嫩美味。在铁锅里㸆,油汁把每丝肉都浸透喽!”徐铁说他十几岁就跟着父亲学厨,在长春、哈尔滨等地钻研东北菜和烧烤二十余载。他的父亲曾在长春经营一家东北菜馆,但因身体原因无法继续。就这样,20岁出头的徐铁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他的铁锅炖生意在当地渐渐做出了名堂。但他和父亲的梦想,并不只是在东北把东北菜做好,而是如何让东北菜走出黑土地,让铁锅炖俘获更多人的味蕾。
  2024年10月,他受好友董春伟(大家都叫他大白)的邀请前来游玩。大白也是吉林人,他的妻子王秀娟(大家亲切地称她小黑)是朱备本地人,在当地做了十年餐饮,他们在朱备老街经营着文艺范儿十足的“老街村咖”,还在镇上操持着一家颇具人气的土菜馆“乡厨乡宴”。
  徐铁刚踏入老街,就被这里慢悠悠的生活节奏吸引住了,漫步其中,他被一座小院深深吸引。院内,一棵枫树肆意舒展,枫叶似火,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枫树是吉祥树,寓意一帆风顺,当时一看到这棵树,就很喜欢!”于是,在好友大白的支持下,徐铁决定租下这个院子,开一家属于自己的餐馆。2024年12月,“吉枫小院”正式营业。
  三个月来,每天都有来自青阳本地、池州市区、芜湖、南京,甚至辽宁的顾客前来品尝。为了保证菜品质量,徐铁每天最多只接受三桌预订。有个客人连续吃了三天,还经常带朋友来;青阳有个顾客,因为喜欢吃东北菜,一个礼拜来四次……“这里既能找到家乡味,又能尝到新惊喜!”在朱备生活了15年的哈尔滨人老张,每周都带同事来聚餐。
  “这锅里的小杂鱼是当地的,黄精来自九华山。”徐铁掀开木质锅盖,蒸汽裹着香气扑面而来。灶台边刚做好的熏肉签子焦香扑鼻,案板上葛根粉正待下锅。这位在长春做了20年铁锅炖的东北汉子,如今把池州物产玩出了新花样:吉林空运的土豆淀粉裹着皖南黑猪里脊肉,本地小杂鱼配东北秘酱,九华黄精与榛蘑同炖。
  “在徽派建筑里吃东北菜,这种反差感太妙了。”上海游客陈先生连吃两天,手机里存着十多张美食图。最让他惊艳的是锅包肉:“色泽金黄,表皮酥脆,裹满酸甜可口的酱汁,咀嚼时带着微妙的黏牙感,里面的里脊肉鲜嫩有嚼劲!”
  炕上,熏肉签子伴着猪皮冻的颤悠,铁锅㸆大鹅早已见底,锅包肉的酸甜让食客嚷着加单。铁哥抚着炕沿盘算:“等天热了架上炭炉,院子里飘起孜然香,那才叫得劲!”
  在池州这片包容的土地上,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带来多元饮食文化。作为新朱备人,徐铁将东北人的热情豪爽融入到了池州味道之中,也为朱备老街注入了新的活力。吉枫小院不仅是一家餐馆,更是南北饮食文化交流的桥梁,让池州味道在融合创新中愈发丰富多彩。这个容纳着东北豪情与江南灵秀的小院,正用铁锅里的百般滋味,讲述着“池州胃”与“关东心”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