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年11月19日
山油茶成致富“新名片”
□ 通讯员 汪崇峰 汪有民
初冬时节,东至县4万余亩油茶绿意盎然,其中6000多亩进入盛果期,满枝硕果成致富“黄金果”。
日前,笔者走进木塔乡大田村400亩油茶示范基地,只见村民正忙着采摘油茶果。“我每天都来采摘油茶果,一天工资有120元,要摘一个星期左右。”该村村民方桃红说,采摘结束后,他们还可以到合作社领取油茶果,帮助晾晒、分拣,1斤干籽可获得0.45元劳务费,每人每天可分拣300余斤,晒拣要持续一个多月。
“油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除草、施肥、修枝再到采摘、晾晒、榨油等,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人工。”大田村油茶合作社负责人朱群英说,目前该村共种植油茶3000余亩,今年超五成进入盛果期,全村油茶综合产值达600余万元。
“油茶树3年可挂果,5年能采收,盛产期50年以上。一亩油茶百斤油,增收致富有奔头。这段日子,每天有40多名村民帮忙采摘,总产量约10万斤,可以加工5000斤茶油,产值近28万元。”龙泉镇古楼村党支部书记陈希贤说,该村油茶种植面积达1100余亩,采茶果、晒茶果、剥茶籽、榨茶油,成为当地冬日里的亮丽风景。
“东至属于皖西南地区,可选择种植的油茶品种丰富,油茶发展前景可观、可期,‘钱景’广阔。”国家级油茶专家、县油茶产业发展首席顾问冯纪福说,该县于2012年开始推进油茶种植,虽经多年努力,但一直存在着种植地分布零散、生产集约化程度低、加工产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2023年,该县研究出台了《东至县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扎实落实油茶扩种和低产低效林改造任务,培育龙头,拓展产业链,全力推进油茶产业提质增效。
据统计,2023年以来,该县完成油茶低产低效林改造14500亩,完成新造油茶林10570亩,同时大力推广油茶良种、良法、良技,加快构建全产业链体系。“我们整合涉林、乡村振兴、壮大村集体经济等方面资金,集中用于油茶产业;积极引导山场、林地有序流转和组合,加快油茶产业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发展。”县林业局负责人介绍,“今年,县乡村振兴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组织实施了高标准油茶示范林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达1222万元。”
油茶产业像一座座大型的“山上油库”,为村民打造了家门口的“绿色银行”,还盘活了荒山,唤醒了低产林等“沉睡”的资源。油茶成熟期“抱子开花”的景观,也让众多油茶示范园成为乡村旅游的热门打卡地。
洋湖镇位于东至县东部,是一个山多地少、山场贫瘠的半山区乡镇。该镇迭山村1500亩油茶基地原本是一片贫瘠的山头,如今已是满目苍翠,其油茶果含油率和品质还达到最佳。“从2016年开始,我们在迭山、高山、青峰三个村陆续流转3000余亩荒山种植油茶树,每年产油约8000斤。今年,我们引入新技术提炼精炼油,市场价每斤可达110元,预计产值100万元。”东至洋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张五星介绍。
“以前,像迭山村这样的石质山,没有一点经济效益。现在在石缝中种油茶,山青了,环境美了,村民腰包也鼓了。”县林业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魏莉说。
油茶产业蓬勃发展,催生了东至洋康、安徽尚野、池州徽农汇等一批油茶种植与加工龙头企业,并涌现出了“稠树岭油茶”“国旺油茶”“洋湖茶油”等多个油茶品牌。油茶产业成为东至县继茶叶、食用菌等产业之后的又一个成长型农业产业。
“在‘三年行动方案’高位推动下,全县力争到2025年完成新造高产油茶林2.5万亩、油茶低产林改造提升2.5万亩,将油茶产业打造成山区群众增收致富、打通‘两山’转换通道的示范产业。”县林业局负责人说。
初冬时节,东至县4万余亩油茶绿意盎然,其中6000多亩进入盛果期,满枝硕果成致富“黄金果”。
日前,笔者走进木塔乡大田村400亩油茶示范基地,只见村民正忙着采摘油茶果。“我每天都来采摘油茶果,一天工资有120元,要摘一个星期左右。”该村村民方桃红说,采摘结束后,他们还可以到合作社领取油茶果,帮助晾晒、分拣,1斤干籽可获得0.45元劳务费,每人每天可分拣300余斤,晒拣要持续一个多月。
“油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除草、施肥、修枝再到采摘、晾晒、榨油等,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人工。”大田村油茶合作社负责人朱群英说,目前该村共种植油茶3000余亩,今年超五成进入盛果期,全村油茶综合产值达600余万元。
“油茶树3年可挂果,5年能采收,盛产期50年以上。一亩油茶百斤油,增收致富有奔头。这段日子,每天有40多名村民帮忙采摘,总产量约10万斤,可以加工5000斤茶油,产值近28万元。”龙泉镇古楼村党支部书记陈希贤说,该村油茶种植面积达1100余亩,采茶果、晒茶果、剥茶籽、榨茶油,成为当地冬日里的亮丽风景。
“东至属于皖西南地区,可选择种植的油茶品种丰富,油茶发展前景可观、可期,‘钱景’广阔。”国家级油茶专家、县油茶产业发展首席顾问冯纪福说,该县于2012年开始推进油茶种植,虽经多年努力,但一直存在着种植地分布零散、生产集约化程度低、加工产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2023年,该县研究出台了《东至县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扎实落实油茶扩种和低产低效林改造任务,培育龙头,拓展产业链,全力推进油茶产业提质增效。
据统计,2023年以来,该县完成油茶低产低效林改造14500亩,完成新造油茶林10570亩,同时大力推广油茶良种、良法、良技,加快构建全产业链体系。“我们整合涉林、乡村振兴、壮大村集体经济等方面资金,集中用于油茶产业;积极引导山场、林地有序流转和组合,加快油茶产业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发展。”县林业局负责人介绍,“今年,县乡村振兴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组织实施了高标准油茶示范林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达1222万元。”
油茶产业像一座座大型的“山上油库”,为村民打造了家门口的“绿色银行”,还盘活了荒山,唤醒了低产林等“沉睡”的资源。油茶成熟期“抱子开花”的景观,也让众多油茶示范园成为乡村旅游的热门打卡地。
洋湖镇位于东至县东部,是一个山多地少、山场贫瘠的半山区乡镇。该镇迭山村1500亩油茶基地原本是一片贫瘠的山头,如今已是满目苍翠,其油茶果含油率和品质还达到最佳。“从2016年开始,我们在迭山、高山、青峰三个村陆续流转3000余亩荒山种植油茶树,每年产油约8000斤。今年,我们引入新技术提炼精炼油,市场价每斤可达110元,预计产值100万元。”东至洋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张五星介绍。
“以前,像迭山村这样的石质山,没有一点经济效益。现在在石缝中种油茶,山青了,环境美了,村民腰包也鼓了。”县林业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魏莉说。
油茶产业蓬勃发展,催生了东至洋康、安徽尚野、池州徽农汇等一批油茶种植与加工龙头企业,并涌现出了“稠树岭油茶”“国旺油茶”“洋湖茶油”等多个油茶品牌。油茶产业成为东至县继茶叶、食用菌等产业之后的又一个成长型农业产业。
“在‘三年行动方案’高位推动下,全县力争到2025年完成新造高产油茶林2.5万亩、油茶低产林改造提升2.5万亩,将油茶产业打造成山区群众增收致富、打通‘两山’转换通道的示范产业。”县林业局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