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7版
发布日期: 2024年11月08日
过家门口的白洋河
查道花
  我出生在池州南部山区的一个村庄,小时候去城里,要坐竹排渡过宽阔的白洋河。河水很深,在日光照耀下,蓝莹莹的,深邃而神秘。那日光洒在河面上,动荡不已,如大幅的轻绡。
  每次坐竹排,我都老老实实坐在小马扎上,一手抱紧怀中的东西,一手攥紧身旁父亲的衣角。撑竹排的是一位大爷,皮肤古铜色,肩上搭着一条白毛巾,动作娴熟,竹篙在他手上,起落间带出的水珠晶莹透亮。
  印象中,岸边总依次停靠着一两张竹排,静静地等待即将出行的人们。坐一趟排要五毛钱,那个年代人们经济条件都不好,除非遇到天寒地冻或是发大水才坐竹排,否则都会去下游寻个水较浅的地方,摸着石头过河。夏天倒是很方便,蹚水的脚湿漉漉的,踩几块滚烫的石头,不一会儿就干了;冬天赤脚贴在又冰又滑的河床上,等走到河对岸时,脚掌已经麻木。最怕的是遇到发大水,竹排不能撑,蹚河更不行,河里翻滚着浑黄的洪水,平时那个安安静静滋养着村庄的白洋河,此刻变得狰狞可怖。
  一年夏天,正逢周五学校放学,几个同学打打闹闹一起过河回家,其中一个走到河中间时没站稳,很快被暗涌卷了几米远,周围几个同学回过神来时,吓得大哭大喊,所幸下游不远处有大人在,他们赶紧接住他。因为及时,他才以得救。这个意外,像一根安全针,插在了大人的心上。
  后来,村民有钱了,便自己掏钱搭了一座竹桥。桥身非常简陋,仅仅用几根很粗的毛竹靠着钢筋铁丝等缠绕固定住,再用细竹枝和木板搭上去,下面是粗木削成的尖柱,牢牢楔入水底深土中,作为桥的支撑点。河宽,毛竹就一根接着一根,接头处平滑完整,展现了搭桥师傅高超的技术,走上去还丝毫没有凹凸感,桥的两旁也用手腕粗的树木搭了扶手,只是由于桥身过于单薄,人多或者刮风的时候,走在桥中央仿佛在荡秋千一般。竹桥建好后,那一张张竹排靠在岸边,潮湿、松脆,它渐渐地失去了原来的作用,“行舟绿水前”的意境也慢慢消失了。
  我胆小,每次过竹桥总觉桥在摇晃,看着桥下湍急的水流,有种快要被这无形力量带下去的错觉,害怕得不肯迈步。那时候,父亲总是要我闭着眼睛,他牵着我的手往前,真奇怪,眼睛一闭上,手上那厚实的温热就占据了我的大部分注意力。我慢慢挪动着脚步,一步一步往前走。
  春去秋来,竹桥横跨在河上很多年,桥身的竹子经历风雨洗礼后,黝黑的颜色透露出了岁月冲刷的痕迹。
  2009年,要修桥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村庄的角角落落。家家户户都自发前来帮忙,白洋河畔此刻洋溢着新桥即将建成的欣喜,连河水流淌的节奏都悠扬起来,声音叮咚悦耳。
  不久后一座平坦的钢筋水泥桥代替了竹桥,连接了南北两岸,桥面五米宽,人们站在桥上谈笑风生,看着河水欢快地流淌,内心充满喜悦。自从桥建成后,轿车、摩托车从此经过也多了起来,我们村庄由此告别了偏僻的历史。为进一步畅通人们的出行,2021年,政府对白洋河上的这座桥进行了重新修建。新修建大桥宽9米,双车道。站在高高的桥上举目远望,山水相依,河水流淌汇聚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