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7版
发布日期: 2024年10月18日
盐田大畈记
曹锦平
  翻开地图,安徽省西南部的东至县像一只靴子伸进江西省,这只“靴子”的底端便是盐田大畈了。
  盐田大畈紧靠皖南山区,是一块“ C”形盆地,“C”的缺口与鄱阳湖北部平原交接。当年,徽商和江右商帮从安庆经东流、至德到饶州,这里是主要通道之一。
  不知多少年前的一个仲春时节,这片大畈的水田已经做好,正准备插秧,一队贩盐的商人路过,阳光下,但见水白田平、阡陌交错、波光粼粼、水汽氤氲,盐商触景生情,不禁驻足赞叹:这大畈分明是一片盐田啊!由此,盐田大畈的美名传扬开来,一直称谓到今天。
  “畈”是南方方言,多指成片的田地。盐田大畈面积之大,在皖南山区应是无出其右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曾以盐田大畈为主体,成立了河溪人民公社,故而盐田大畈又称河溪大畈。盐田大畈核心区的何村、让塘、下畈等三个村的田地面积超万亩,加上周边半田半山的几个村,连成一片的田地总面积达二万一千多亩,历来是一方的“粮仓”。计划经济时期,东至县因粮、棉、油、茶、木材等农林产品一样不缺且产量较大,被誉为“不求人县”,这其中,盐田大畈就是东至县的主要产粮区,每年调出公粮几百万斤,是名副其实的“东至粮仓”。
  历史上,盐田大畈多种植双季稻。小时候,“双抢”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记。“双抢”通常在七月下旬到八月上旬,是一年中最酷热的季节。乡亲们早上天蒙蒙亮就下田,中午避暑稍事休息,晚上摸黑收工,全靠人力畜力完成抢收早稻和抢插晚稻,劳动强度极大。用他们的话说,一季“双抢”下来,人要“流下几‘谷萝’汗,晒脱几层皮”。后来生产队里逐渐有了打谷机、旋耕机、抽水机等,劳动强度才有所降低。如今,盐田大畈的田地多流转到种粮大户手中,多是一季油菜一季中稻,耕作也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双抢”这一概念渐渐淡化了。
  盐田大畈的先民们用血汗开垦出了这片大畈,他们一辈又一辈在这片大畈上辛勤劳作、繁衍生息,他们敬畏这片土地,崇拜这片土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们出工出力、连年奋斗、一锹一铲修建了池州市最大的水库——大板水库,以及配套的干渠、支渠,基本解决了农田灌溉问题,实现了粮食稳产。除了人畜粪肥还田,他们每年冬天都要“车”干塘水,挑塘泥到每一块田,呵护着这块土地的肥沃。这里的每一个自然村落都建有土地庙,一些重要的节日,乡亲们会前往土地庙,贡上食物、糕点、酒水、香烛、纸钱等,最后放一挂鞭炮,虔诚地祭拜土地公,感恩这片土地的养育,同时祈求土地公保佑当地人民的平安。
  粮,是盐田大畈祖祖辈辈人的挂念,是他们心中的天。他们知道,铅华洗尽,吃饱穿暖才是幸福的本真;只要家人平安,生活就有希望。他们爱这片大畈爱得执着,世世代代坚守,始终如一种粮,不为外界所动。看着子孙们一个个走出这片大畈,他们心中既欢喜又忧虑。四十多年前,我上大学离开这片土地的时候,爷爷曾对我说:“伢啊,出门再远也莫忘了家,灾时乱时这里能安身,有你一碗饭吃。”爷爷的话,道出了盐田大畈人的心声。
  今年中秋时节,我又回到了盐田大畈。站在这一眼望不到边的金色海洋里,身边的稻浪一浪一浪地从远方而来,又一浪一浪地向前方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