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7版
发布日期: 2024年10月18日
烹小鲜
王征桦
  在皖南,到处都是黛瓦白墙,村庄里,黛瓦总是把白墙压低,压低处总有烟火生起,烟火生起处是有人在烹小鲜。
  在皖南人看来,烹小鲜首先是烹典故。
  “臭鳜鱼”是一种小鲜。二百多年前,池州的商贩,要将鳜鱼用木桶装运至徽州出售。商贩们将食盐抹在鱼身上,七八天时间里,鳜鱼不会腐败变质,这时把鱼配以冬笋片烹之,佐以酱油、白糖、花雕和鸡油,待汤汁快干之际撒上青蒜末,淋熟猪油即成。制成的菜肴香鲜透骨、汤汁醇厚,非但无异味,反倒鲜美无比。
  “毛豆腐”也是一种小鲜。它是用豆腐条进行人工发酵,让其表面长出一层白色茸毛,经煎、烤、炸后即成。传说朱元璋兵败池州陵阳,腹中饥饿难熬,命人四处寻找食物,随从只找到了几块发酵长毛的豆腐,无奈取回放在炭火上烤熟给朱元璋食用,不料豆腐味道鲜美异香,遂成一道名菜。
  有了典故,还要有个菜名。在小饭馆吃饭时,讲究的酒家总会报一下菜名。低低地说:“湘妃哭竹啦。”原来是小河鱼烧竹笋,小河鱼长长的,身材像湘妃,竹笋代表娥皇、女英哭的那个竹子。在我看来恰恰相反,竹笋是立春挖的,白白胖胖的,把她比着湘妃更合适。服务员又来了,高声报道:“关公战秦琼啰!”细细一看,就是西红柿炒鸡蛋,红脸和黄脸打架,打得不可开交。一桌饭上齐整了,美人、壮士也都有了。
  即便菜名已经是盛名了,但在盛名之下,名副其实还是最重要的。所以“烹”才是关键的一词。
  临到烹的时候,要烹得不慌不忙,有张有弛。砧板上的节奏,是马蹄哒哒;下锅时有裂帛一声,硝烟四起;加料时,行云流水,游刃有余。菜起锅时,雷鸣电闪,干净利落。烹小鲜虽不登大雅之堂,却有意中的情趣:烹小鲜时,窗外飞雪连天,窗内却温暖如春;烹小鲜时,屋外月凉如水,屋子里的人也悠然自得。所有的程序不差分毫了,烹出的才是一盘味美的小鲜。
  无论是蹄声、裂帛、流云、雷电,所有的节奏在烹小鲜的安静之中,都如石沉于水,无声无息。这让烹小鲜者沾沾自喜,他在这样的安静里,享受着那种专心致志的快乐。这恐怕就是烹小鲜者的情怀吧,笃定而悠闲,得意而满足。
  烹小鲜如练书法,一横和一竖、一撇和一捺,都恰到好处。烹小鲜如治大国,安静和自在、果断和温情,一样也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