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年09月12日
船舶“治污”,守护一江碧水
□ 记者 潘欢欢
“‘鲁济宁货6102’号货船需要我们去收垃圾,现在已经准备完毕,随时可以出发。”9月2日上午7时,船舶污染物接收船“长江环保1218”号船长裴学宇接到工作信息。很快,这艘船就从长江池州段远航码头向附近的锚地驶去,将该货船上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和含油污水全部接收完毕。
这一幕是我市推进船舶污染物“零排放”,守护一江碧水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我市持续开展船舶垃圾污染整治,进一步加强长江池州段生态环境保护。
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含油污水是船舶上的三大类污染物,如果得不到规范收集和有效处置,将影响生态环境和水质安全。“去年年底,我们船舶污染物智能接收系统加装了智能数据采集终端和流量计量表,生活垃圾可自动称重,生活污水、含油污水可自动计量。”裴学宇告诉记者,船舶污染物接收船能及时上传相关数据,在“船E行”APP上形成记录,船舶污染物接收的地点、种类、数量全都一目了然。截至目前,进出我市所有码头的船舶船员都下载了“船E行”APP手机客户端,可免费呼叫船舶污染物接收船靠近回收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含油污水,实现船上污染物“全打包”。
船舶污染物被收集上岸后,再通过第三方有资质的转运处置单位定期处置。今年前7月,我市共接收船舶垃圾81.19吨、生活污水6516立方米、含油污水9.7立方米,船舶垃圾接收率、转运率、处置率均为100%。
为推动源头治污,我市不断强化船舶污染物交接过程监管,实施“黑名单”制度。当船舶被纳入“黑名单”管理后,3个月内禁止在池州港靠泊作业。今年以来,我市检查码头及生产性泊位120家次、船舶1406艘次,发现并及时整改问题109项,4艘船舶被列入2024年第一批“黑名单”。
如今,“绿色岸电”成为船舶待闸期间主要的动力来源。“过去,船上全靠柴油发电,大量船舶停靠待闸期间造成燃油污染,并且有害气体排放多、发电费用高、运行噪声大。”市交通运输局港航科科长柳青青介绍,“绿色岸电”是指当船只靠岸期间,停止使用自备的柴油发动机而转用陆上的电力,可降低船舶在停靠期间的污染物、噪音及温室气体排放。
为加大降污减排力度,我市着力推进岸电建设,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24家港口企业非液货生产经营性泊位71个,安装岸电泊位数71个、安装率100%,安装岸电桩(箱)总数71套、标准率100%,配备标准接插件总数117个、标准率100%,实现岸电设施在全市港口泊位全覆盖。
绿色发展带来好风光。仲秋时节,站在长江池州段岸边,一江碧水平静如镜,一艘艘污染物接收转运船穿梭于江面,不时有过往船舶停靠岸边、充电休整。随着我市全面启用岸电信息系统,实现了岸电使用、监管全面融入港口和船舶岸电智慧服务体系,船舶靠港岸电应用尽用率显著提升,有效减少了碳排放,促进了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与此同时,我市在全省率先落实船舶垃圾免费接收政府购买服务,进行接收设施智能化升级改造,推广普及“船E行”电子监管与服务系统,助力污染物“交接转处”全流程闭环管理,确保靠港和待闸船舶污染物零排放、全接收,全力守护长江池州段一江碧水。
“‘鲁济宁货6102’号货船需要我们去收垃圾,现在已经准备完毕,随时可以出发。”9月2日上午7时,船舶污染物接收船“长江环保1218”号船长裴学宇接到工作信息。很快,这艘船就从长江池州段远航码头向附近的锚地驶去,将该货船上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和含油污水全部接收完毕。
这一幕是我市推进船舶污染物“零排放”,守护一江碧水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我市持续开展船舶垃圾污染整治,进一步加强长江池州段生态环境保护。
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含油污水是船舶上的三大类污染物,如果得不到规范收集和有效处置,将影响生态环境和水质安全。“去年年底,我们船舶污染物智能接收系统加装了智能数据采集终端和流量计量表,生活垃圾可自动称重,生活污水、含油污水可自动计量。”裴学宇告诉记者,船舶污染物接收船能及时上传相关数据,在“船E行”APP上形成记录,船舶污染物接收的地点、种类、数量全都一目了然。截至目前,进出我市所有码头的船舶船员都下载了“船E行”APP手机客户端,可免费呼叫船舶污染物接收船靠近回收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含油污水,实现船上污染物“全打包”。
船舶污染物被收集上岸后,再通过第三方有资质的转运处置单位定期处置。今年前7月,我市共接收船舶垃圾81.19吨、生活污水6516立方米、含油污水9.7立方米,船舶垃圾接收率、转运率、处置率均为100%。
为推动源头治污,我市不断强化船舶污染物交接过程监管,实施“黑名单”制度。当船舶被纳入“黑名单”管理后,3个月内禁止在池州港靠泊作业。今年以来,我市检查码头及生产性泊位120家次、船舶1406艘次,发现并及时整改问题109项,4艘船舶被列入2024年第一批“黑名单”。
如今,“绿色岸电”成为船舶待闸期间主要的动力来源。“过去,船上全靠柴油发电,大量船舶停靠待闸期间造成燃油污染,并且有害气体排放多、发电费用高、运行噪声大。”市交通运输局港航科科长柳青青介绍,“绿色岸电”是指当船只靠岸期间,停止使用自备的柴油发动机而转用陆上的电力,可降低船舶在停靠期间的污染物、噪音及温室气体排放。
为加大降污减排力度,我市着力推进岸电建设,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24家港口企业非液货生产经营性泊位71个,安装岸电泊位数71个、安装率100%,安装岸电桩(箱)总数71套、标准率100%,配备标准接插件总数117个、标准率100%,实现岸电设施在全市港口泊位全覆盖。
绿色发展带来好风光。仲秋时节,站在长江池州段岸边,一江碧水平静如镜,一艘艘污染物接收转运船穿梭于江面,不时有过往船舶停靠岸边、充电休整。随着我市全面启用岸电信息系统,实现了岸电使用、监管全面融入港口和船舶岸电智慧服务体系,船舶靠港岸电应用尽用率显著提升,有效减少了碳排放,促进了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与此同时,我市在全省率先落实船舶垃圾免费接收政府购买服务,进行接收设施智能化升级改造,推广普及“船E行”电子监管与服务系统,助力污染物“交接转处”全流程闭环管理,确保靠港和待闸船舶污染物零排放、全接收,全力守护长江池州段一江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