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年05月31日
池州,遇见李白之后
江水流经池州,滚滚东去,千百年来,滋润了这里的水土,孕育了这里的生灵。
池州自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州置府,迄今1400多年。放诸历史长河,1400多年虽短暂得只有一瞬,但池州深厚的文化却在文明的波涛里涟漪四起,璀璨、夺目。打开厚重的池州史籍,不难发现,一个个历史名人结缘池州,与一代代池州人在这片热土上书写池州的魅力与精彩。
自即日起,本版开辟《文化中国行 历史名人在池州》栏目,将那些历史名人的风采和精彩人生娓娓道来,以飨读者。
——编 者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或者说,行游,就是李白的人生。他20多岁辞家,仗剑远游,西至峨眉,东至天台,北至幽燕,南至九嶷。如果按照今天的行政区划,足迹所至,多达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历名山大川、州县,更是不计其数。这其中,天宝年间,李白来到池州,池州遇见了李白。
李白天纵之才,所游所历之地,皆留下诗作,因为杜甫的一句诗,世人皆以为他“斗酒诗百篇”;然李白传世的诗作,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多,仅1000首左右。对此,几乎世人皆知,而世人多所不知的是,李白传世的1000首左右诗作,若以省份论,安徽占比最多,约200首,占了五分之一;若以州府论,池州46首,也是数一数二;若以具体地名论,秋浦又首屈一指,李白集中,在一个地名下作17首诗的,独有《秋浦歌十七首》,在诗题和诗正文中出现30次之多的地名,独有“秋浦”。
这一文学史实,也往往被文学史家,包括李白研究专家们所忽视,他们在专著、专论中总很少提到“秋浦”,年前轰动一时、让李白大放异彩的大型历史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更是不见“秋浦”踪影。只有可爱的陆游,在《入蜀记》中说了实话,“李太白往来江东,此州所赋尤多,如 《秋浦歌十七首》……诸诗是也。”但即使以陆游的影响力,这一史实似乎也未传播开去;因为,毕竟没有多少人读过《入蜀记》。这一文学史实,别人可以忘记,可以忽视,但我们不能。
李白何以来到池州?李白在池州期间,为池州做了些什么呢?李白游池州,有据可查的,至少有两次。天宝元年秋李白“奉诏入京”,天宝三年春被“赐金放还”,宏图未展,壮志难酬,于是浪迹天下,在天宝五六年间,第一次来到池州,在池州山水间一泻愁怀。李白第二次来池州,是因为他预感天下将乱,来此寻求安身避难之所;所以,逗留的时间颇长,从天宝十二年至十四年,“安史之乱”前夕,方才离去。李白初到九华山,就不禁感慨:“太史公南游,略而不书。事绝古老之口,复阙名贤之纪,虽灵仙往复,而赋咏罕闻。”李白首游秋浦,脱口就是“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说明当时的池州,当时的九华、秋浦,相对地处偏僻,人烟稀少,游人罕至,不为外人所知。
李白来池州那会儿,他的游憩之地是当时因境内有秋浦河水而得名的秋浦县和九华山下的青阳县。我们或许可以还原一下当时的情景,他游了九华,再游秋浦,一路走来,心里渐渐萌生了一个念头,那就是,这么好的地方,“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一定得把它推介出去,让天下人知道。于是,在九华,他与二三子联句,改九子山为九华山,并开启了“九华诗风”“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既是九华山最炫的广告语,也成为后世赋九华山的基本范式。到秋浦,他更如数家珍似地倾情传播,“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秋浦歌》中这些以“秋浦”打头的诗篇,就是池州最生动形象的广告。
为了让外面的世界尽可能全面了解秋浦,李白可谓不遗余力。他几乎踏遍了秋浦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不少连本地人都比较陌生的地方,李白都不放过,都要把它们的名字写入诗篇,比如大楼山、(小)黄山、虾湖、桃波、桃陂源、水车岭、江祖石、苦竹岭、白笴陂等等。那原本没有名字的,李白就即兴给它取个名,如秋浦玉镜潭。还有的地方,如平天湖、桃花坞、碧岩等,未必是李白命名,但是凭借他的诗得以名扬。秋浦的人物如:县令、县尉、山人、道友、乡人、房东、歌者、采铅客、炼矿工、采菱女、田舍翁等,秋浦的动植物如:白猿(或称猿、猩猩)、白鹭、白鹇、锦驼鸟、鹧鸪、石楠、女贞、寄生枝、女萝枝、竹(包括苦竹)、菱等等,李白都一一赋诗,以期他们声名远扬。
当时,文化的拓荒者多有不易,一个地方之名要传扬出去更是难上加难。即使是大名鼎鼎的李白,不惜经年累月轮番神操作,在他的大唐,他的九华、秋浦诸篇,也没被多少人接受,以至于刘禹锡游九华作《九华山歌》,竟不知有李白诗,好像只有杜牧守池州作《郡楼望九华》时忆及李白九华诗,而对李白秋浦诸作,还是只字未提。
直到宋之后,李白的诗心、诗情才绽放光华。先看九华山,诗人们慕李白而游九华,受李白诗风影响而吟九华,李白诗中的“芙蓉”“莲花”意象,在宋以来的九华诗存中,随处可见。杨万里舟中望九华,写道:“横拖一匹娟,直扫九芙蓉。”王十朋泊舟梅根,了见九华诸峰,赋九绝句,其一云:“九芙蓉自九天来,太史南游山未开。仙境曾经谪仙眼,佳名杰句两崔嵬。”李白从仰望的角度写九华山,数游九华的王阳明悟出了其中道理,“穷探虽得尽幽奇,山势须从远望知”“信是谪仙还具眼,九华题后竟难移。”清光绪年间任青阳训导,先后纂修《青阳县志》和《九华山志》的周赟也写道:“江上亭亭九朵莲,游山不及看山妍。”
再说秋浦,《秋浦歌十七首》等诗作的影响也是广泛而深远的,且择其要者略述之。首先,宋时有位被称为“李太白后身”的当涂人郭祥正,殊慕李白,作了《追和李白秋浦歌十七首》。继而王安石写有《和王微之秋浦望齐山感李太白杜牧之》,更有大书法家黄庭坚草书《秋浦歌》,被称为其书法之至境。只是李白已骑鲸仙逝,令后人有晚生之憾,周必大《泛清溪至玉镜潭》写道:“清溪水色胜如蓝,祖石移舟下镜潭。妙绝画屏并碧玉,谪仙不见与谁谈?”后至元明清,追怀、追和之作,亦层出不穷。元代诗人萨都剌《过池阳有怀唐李翰林》诗云:“挂席千万里,遨游江之东。濯足五湖水,挂巾九华峰。放舟玉镜潭,弄月秋浦中。”明代乡名士刘城《大楼山歌》《桃波歌》,皆因李白诗有感而作,前诗云:“爱说大楼山者谁?正是谪仙人姓李。”清诗人黄景仁也是“白粉”一枚,一到秋浦,就满心满眼都是李白,其《秋浦怀李白》写道:“如何我行处,每见尔题诗”“青天明月在,何处不相思。”
似乎直到民国,秋浦都是诗人们诗情的“酵场”,都是文人墨客的雅集之地,几乎代代绵延《秋浦歌》,连乾隆皇帝都御批御点过《秋浦歌》。
现在该来说说李白笔下的池州,李白曾爱其胜,欲家欲隐于斯的池州,是何等的令人神往了。
它风景优美,生态完好,呈现出动植物多样性。它有天上人间都少见的锦驼鸟,有与天地同生、形似古渡的江祖石。漫步秋浦,可见可听“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泛舟清溪,可见可闻“逻人横鸟道,江祖出鱼梁。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它民风淳朴,百姓爱好歌吟,处处呈现出自给自足的自然天趣。秋浦农家、渔家生活,多么安定、和谐。“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那位黄山(今贵池区黄山岭)胡公,也特别可爱,他为了求得李白一首诗,情愿把自己心爱的白鹇相送。
它矿藏丰富,冶炼鼎盛,奏响了工业文明的先声。那首被写入教科书的“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给予了极高评价:“在这首歌里,他在歌颂冶矿工人。歌颂冶矿工人的诗不仅在李白诗歌中是唯一的一首,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恐怕也是唯一的一首吧?”“虽仅寥寥二十个字,却把冶矿工人歌颂的很有气魄。这就像是近代的一幅油画,而且是以工人为题材。”
我曾与一班文友追寻李白足迹,徒步秋浦河、清溪河、龙舒河、九华河、青通河,我们且驻且行,真真切切感受到山水还是那样的山水,物藏还是那样的物藏,池州大地处处还是那样充溢着诗情画意。
明代文学家钟惺在《蜀中名胜记序》中写道:“一切高深,可以为山水,而山水反不能自为胜;一切山水,可以高深,而山水之胜反不能自为名。山水者,有待而名胜者也。曰事、曰诗、曰文,之三者,山水之眼也。”放眼池州,山川风物,名胜的“三要素”一样不缺。千年诗情一线牵,李白为我们做了榜样,当代的文学之士们当像李白那样,不懈开发、擦亮池州的“山水之眼”,不断将李白、屈原、昭明太子、陶渊明、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罗隐、梅尧臣、滕子京、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李清照、汤显祖、陆游、文天祥等留下的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资源,像他们一样以各自独特的方式为池州代言。
“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李白《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江边一幅王维画,石上千年李白诗”(明人胡缵宗《游九华山》)先贤们的美好诗篇,固然是山水池州,灵秀九华不朽的风标,但文学之士不能只是仰望,当代的《秋浦歌》《清溪行》《望九华》应该由我们来续写。
池州自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州置府,迄今1400多年。放诸历史长河,1400多年虽短暂得只有一瞬,但池州深厚的文化却在文明的波涛里涟漪四起,璀璨、夺目。打开厚重的池州史籍,不难发现,一个个历史名人结缘池州,与一代代池州人在这片热土上书写池州的魅力与精彩。
自即日起,本版开辟《文化中国行 历史名人在池州》栏目,将那些历史名人的风采和精彩人生娓娓道来,以飨读者。
——编 者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或者说,行游,就是李白的人生。他20多岁辞家,仗剑远游,西至峨眉,东至天台,北至幽燕,南至九嶷。如果按照今天的行政区划,足迹所至,多达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历名山大川、州县,更是不计其数。这其中,天宝年间,李白来到池州,池州遇见了李白。
李白天纵之才,所游所历之地,皆留下诗作,因为杜甫的一句诗,世人皆以为他“斗酒诗百篇”;然李白传世的诗作,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多,仅1000首左右。对此,几乎世人皆知,而世人多所不知的是,李白传世的1000首左右诗作,若以省份论,安徽占比最多,约200首,占了五分之一;若以州府论,池州46首,也是数一数二;若以具体地名论,秋浦又首屈一指,李白集中,在一个地名下作17首诗的,独有《秋浦歌十七首》,在诗题和诗正文中出现30次之多的地名,独有“秋浦”。
这一文学史实,也往往被文学史家,包括李白研究专家们所忽视,他们在专著、专论中总很少提到“秋浦”,年前轰动一时、让李白大放异彩的大型历史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更是不见“秋浦”踪影。只有可爱的陆游,在《入蜀记》中说了实话,“李太白往来江东,此州所赋尤多,如 《秋浦歌十七首》……诸诗是也。”但即使以陆游的影响力,这一史实似乎也未传播开去;因为,毕竟没有多少人读过《入蜀记》。这一文学史实,别人可以忘记,可以忽视,但我们不能。
李白何以来到池州?李白在池州期间,为池州做了些什么呢?李白游池州,有据可查的,至少有两次。天宝元年秋李白“奉诏入京”,天宝三年春被“赐金放还”,宏图未展,壮志难酬,于是浪迹天下,在天宝五六年间,第一次来到池州,在池州山水间一泻愁怀。李白第二次来池州,是因为他预感天下将乱,来此寻求安身避难之所;所以,逗留的时间颇长,从天宝十二年至十四年,“安史之乱”前夕,方才离去。李白初到九华山,就不禁感慨:“太史公南游,略而不书。事绝古老之口,复阙名贤之纪,虽灵仙往复,而赋咏罕闻。”李白首游秋浦,脱口就是“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说明当时的池州,当时的九华、秋浦,相对地处偏僻,人烟稀少,游人罕至,不为外人所知。
李白来池州那会儿,他的游憩之地是当时因境内有秋浦河水而得名的秋浦县和九华山下的青阳县。我们或许可以还原一下当时的情景,他游了九华,再游秋浦,一路走来,心里渐渐萌生了一个念头,那就是,这么好的地方,“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一定得把它推介出去,让天下人知道。于是,在九华,他与二三子联句,改九子山为九华山,并开启了“九华诗风”“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既是九华山最炫的广告语,也成为后世赋九华山的基本范式。到秋浦,他更如数家珍似地倾情传播,“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秋浦歌》中这些以“秋浦”打头的诗篇,就是池州最生动形象的广告。
为了让外面的世界尽可能全面了解秋浦,李白可谓不遗余力。他几乎踏遍了秋浦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不少连本地人都比较陌生的地方,李白都不放过,都要把它们的名字写入诗篇,比如大楼山、(小)黄山、虾湖、桃波、桃陂源、水车岭、江祖石、苦竹岭、白笴陂等等。那原本没有名字的,李白就即兴给它取个名,如秋浦玉镜潭。还有的地方,如平天湖、桃花坞、碧岩等,未必是李白命名,但是凭借他的诗得以名扬。秋浦的人物如:县令、县尉、山人、道友、乡人、房东、歌者、采铅客、炼矿工、采菱女、田舍翁等,秋浦的动植物如:白猿(或称猿、猩猩)、白鹭、白鹇、锦驼鸟、鹧鸪、石楠、女贞、寄生枝、女萝枝、竹(包括苦竹)、菱等等,李白都一一赋诗,以期他们声名远扬。
当时,文化的拓荒者多有不易,一个地方之名要传扬出去更是难上加难。即使是大名鼎鼎的李白,不惜经年累月轮番神操作,在他的大唐,他的九华、秋浦诸篇,也没被多少人接受,以至于刘禹锡游九华作《九华山歌》,竟不知有李白诗,好像只有杜牧守池州作《郡楼望九华》时忆及李白九华诗,而对李白秋浦诸作,还是只字未提。
直到宋之后,李白的诗心、诗情才绽放光华。先看九华山,诗人们慕李白而游九华,受李白诗风影响而吟九华,李白诗中的“芙蓉”“莲花”意象,在宋以来的九华诗存中,随处可见。杨万里舟中望九华,写道:“横拖一匹娟,直扫九芙蓉。”王十朋泊舟梅根,了见九华诸峰,赋九绝句,其一云:“九芙蓉自九天来,太史南游山未开。仙境曾经谪仙眼,佳名杰句两崔嵬。”李白从仰望的角度写九华山,数游九华的王阳明悟出了其中道理,“穷探虽得尽幽奇,山势须从远望知”“信是谪仙还具眼,九华题后竟难移。”清光绪年间任青阳训导,先后纂修《青阳县志》和《九华山志》的周赟也写道:“江上亭亭九朵莲,游山不及看山妍。”
再说秋浦,《秋浦歌十七首》等诗作的影响也是广泛而深远的,且择其要者略述之。首先,宋时有位被称为“李太白后身”的当涂人郭祥正,殊慕李白,作了《追和李白秋浦歌十七首》。继而王安石写有《和王微之秋浦望齐山感李太白杜牧之》,更有大书法家黄庭坚草书《秋浦歌》,被称为其书法之至境。只是李白已骑鲸仙逝,令后人有晚生之憾,周必大《泛清溪至玉镜潭》写道:“清溪水色胜如蓝,祖石移舟下镜潭。妙绝画屏并碧玉,谪仙不见与谁谈?”后至元明清,追怀、追和之作,亦层出不穷。元代诗人萨都剌《过池阳有怀唐李翰林》诗云:“挂席千万里,遨游江之东。濯足五湖水,挂巾九华峰。放舟玉镜潭,弄月秋浦中。”明代乡名士刘城《大楼山歌》《桃波歌》,皆因李白诗有感而作,前诗云:“爱说大楼山者谁?正是谪仙人姓李。”清诗人黄景仁也是“白粉”一枚,一到秋浦,就满心满眼都是李白,其《秋浦怀李白》写道:“如何我行处,每见尔题诗”“青天明月在,何处不相思。”
似乎直到民国,秋浦都是诗人们诗情的“酵场”,都是文人墨客的雅集之地,几乎代代绵延《秋浦歌》,连乾隆皇帝都御批御点过《秋浦歌》。
现在该来说说李白笔下的池州,李白曾爱其胜,欲家欲隐于斯的池州,是何等的令人神往了。
它风景优美,生态完好,呈现出动植物多样性。它有天上人间都少见的锦驼鸟,有与天地同生、形似古渡的江祖石。漫步秋浦,可见可听“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泛舟清溪,可见可闻“逻人横鸟道,江祖出鱼梁。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它民风淳朴,百姓爱好歌吟,处处呈现出自给自足的自然天趣。秋浦农家、渔家生活,多么安定、和谐。“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那位黄山(今贵池区黄山岭)胡公,也特别可爱,他为了求得李白一首诗,情愿把自己心爱的白鹇相送。
它矿藏丰富,冶炼鼎盛,奏响了工业文明的先声。那首被写入教科书的“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给予了极高评价:“在这首歌里,他在歌颂冶矿工人。歌颂冶矿工人的诗不仅在李白诗歌中是唯一的一首,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恐怕也是唯一的一首吧?”“虽仅寥寥二十个字,却把冶矿工人歌颂的很有气魄。这就像是近代的一幅油画,而且是以工人为题材。”
我曾与一班文友追寻李白足迹,徒步秋浦河、清溪河、龙舒河、九华河、青通河,我们且驻且行,真真切切感受到山水还是那样的山水,物藏还是那样的物藏,池州大地处处还是那样充溢着诗情画意。
明代文学家钟惺在《蜀中名胜记序》中写道:“一切高深,可以为山水,而山水反不能自为胜;一切山水,可以高深,而山水之胜反不能自为名。山水者,有待而名胜者也。曰事、曰诗、曰文,之三者,山水之眼也。”放眼池州,山川风物,名胜的“三要素”一样不缺。千年诗情一线牵,李白为我们做了榜样,当代的文学之士们当像李白那样,不懈开发、擦亮池州的“山水之眼”,不断将李白、屈原、昭明太子、陶渊明、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罗隐、梅尧臣、滕子京、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李清照、汤显祖、陆游、文天祥等留下的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资源,像他们一样以各自独特的方式为池州代言。
“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李白《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江边一幅王维画,石上千年李白诗”(明人胡缵宗《游九华山》)先贤们的美好诗篇,固然是山水池州,灵秀九华不朽的风标,但文学之士不能只是仰望,当代的《秋浦歌》《清溪行》《望九华》应该由我们来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