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汪玉
氤氲里的早餐店、觥筹交错的土菜馆、熙熙攘攘的山货咸菜小摊、热辣滚烫的夜宵明档……进入石台县城,能直观感受到街巷餐饮店铺的热闹,还有小城里浓烈的人情味。
味美的螺蛳鸡
夜幕降临,小城石台几乎每条街的特色土菜馆里都座无虚席。杨春霞夫妇开的三子土菜馆位于秋浦天地广场,在她家的菜馆里,山城特色螺蛳鸡成为餐桌上的“网红”。
“山里人在吃上讲究务实,要吃饱、吃好,螺蛳鸡恰好能满足这两点。”杨春霞说,秋浦河水养大的螺蛳肉质鲜嫩,在山里生长的“走地鸡”肉质紧实,烹饪时将螺蛳炒熟去腥,再与炒好的仔鸡混合,通过炉子锅慢煨,能激发出螺蛳和鸡肉结合的独有鲜味。
“生意火爆时,一天卖掉100多份螺蛳鸡,如果不是要把控品质,可以卖出更多。”杨春霞表示,他们将坚持做好本地土菜,把山里的味道传播出去,吸引更多的人来石台游玩。
酥脆的锅贴饺
锅贴饺,是石台人早餐的偏爱。当地土猪肉和面粉结合,经焖煎起锅,外皮酥脆蓬松,馅儿肉嫩鲜香,一口爆汁,还可配一碗白米粥和山里的咸菜,享受小城里的慢生活。
如意早餐店地理位置比较偏僻,没有招牌,前厅、后院摆满了桌子,就在店一侧的屋檐下制作锅贴饺,但是生意非常好,食客如云。“这个店面,我们开了8年多,只卖锅贴饺。”店主张玉林说。
生意如此稳定,源自张玉林一家对好味道的坚持。“制作饺子馅的肉,我们不与固定的肉摊合作,谁家土猪肉符合我们的标准,就买谁家的。”张玉林说,在制作工艺上,他们坚持传统的手法:每天凌晨3时全家人起床包饺子,最快时半小时能包200个;搭配锅贴饺的小米粥,则用柴火灶熬制;咸菜也是自家腌制的,确保在口感上每个细节到位。“平常每天卖20多锅,节假日根本不够卖,好多外地游客吃后都赞不绝口。”张玉林说。
新鲜的铁板烧
石台人对铁板烧情有独钟。
不足半平方米的铁板上,把串好的食材一把铲子挤压下去,嗞嗞作响,散发出浓烈的香味。位于小食广场的丁哥铁板烧,就是石台县众多铁板烧店中的一家。
丁哥名叫丁伯银,2009年返乡创业。“最开始在石台宾馆的路口摆摊,那时候条件苦,风吹雨打,但生意还不错。”丁伯银说,虽说条件有限,但他买食材从不敷衍,要确保新鲜、干净,如卖得最好的铁板鱿鱼,买回来后必须清洗干净再穿串;烹饪制作时,也要掌握顾客的口味喜好,随时调整火候和调料。
2022年1月,丁哥铁板烧告别路边摊生涯,搬进小吃广场。“这里就餐环境好,顾客集中,还有很多游客慕名而来。”提到自己的顾客群体,丁伯银很自豪,他说很多顾客吃着他做的铁板烧长大,现在带着孩子来吃,还有很多人打包带到外地去。
“家乡给我容身之所,我能做的,就是把客人当家人,希望他们能在这里体验到放松和惬意。”丁伯银说。
脆爽的小咸菜
石台人的餐桌上,点缀在各色菜肴间的,是一碟碟脆爽可口的小咸菜。几乎每个饭馆,都有一手腌制咸菜的绝活。在和平北路的农贸市场里,汪玉平把小咸菜的生意做得有声有色。
汪玉平在农贸市场没有店名,而在微信上,她的店名叫“下饭小菜”。“店内有30种咸菜,这个季节最好吃的是腌大蒜和莴笋,秋天以后品种最丰富。”汪玉平介绍,腌制咸菜是个繁琐细致的活儿,每个季节不同的蔬菜,都有不同的腌制周期,还要根据不同的气温来调整,但好在石台的蔬菜品质好,水也好,能成就好味道。
摊位前,汪玉平一直在忙,顾客大多为本地居民和饭店店主,不时还有一群外地游客来询问。“随便品尝,不买没关系。”汪玉平热情地招呼着顾客。她告诉记者,每天下午,她都要在家备货,一些饭店、民宿会批量订购,还有外地游客的微信订单,需要她邮寄。
“一年能卖出5000公斤咸菜。”汪玉平说,生意这么好,得益于近年来石台旅游的快速发展,她的咸菜订单最远的来自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