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2版
发布日期: 2024年02月21日
华俊:返乡“种草”,去年卖了1500万元

  □ 记者 张敏

  春节前夕,记者走进梅村镇乡村振兴产业园,一股淡淡的艾草清香扑面而来,循着香气,安徽耕一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映入眼帘。卷艾条、制作艾草香薰包、填充艾草枕头……工人们正紧张地忙碌着。“去年,公司生产加工了1500多吨艾草,实现营业收入1500余万元,共带动130名村民就业。”公司总经理华俊介绍。

  在位于池州主城区的电商直播间,一场关于“艾”产品的直播带货同步进行。“春节期间,艾草系列产品深受市场欢迎,每天线上都有1000多单的销售量。”华俊高兴地说。

  今年30岁的华俊是土生土长的贵池人,2012年从部队退伍后,在马鞍山从事了5年母婴产品批发工作,2017年返回池州做起母婴产品零售业。“毕竟‘根’在池州,在外闯荡几年之后,就想回来,加上近些年池州发展很快,让我看到了创业机会。”华俊由衷地说道。

  一些母婴产品中添加了艾草成分,这引起华俊对艾草的关注。202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经朋友介绍,他得知梅村镇珍溪村有种植艾草的传统,他作出决定:到这里发展艾草种植产业。

  说干就干,华俊马上行动起来:前往省“三农”协会艾草产业发展中心,了解相关种植技术及市场情况,并签订艾草回收协议;赶到亳州市考察中药材市场,实地了解艾草交易品种和市场需求情况;成立安徽省耕一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珍溪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华俊说:“刚开始,我们只想将艾草种好,然后出售原材料。”

  然而,仅是种植环节就让这个从没有种过地甚至很少到乡村走动的小伙子手足无措。

  2022年3月的一天,华俊买回的第一车艾苗运到村里,可夜里11点多根本找不到工人。“我们就自己动手卸货,实在干不动后,就想当然地认为夜晚天凉、有露水,艾苗可以搁置,便将其堆放在车里。谁知第二天一早捂在一起的艾苗因发热升温全都烧黑了。一车艾苗,几十万元呢!我当时就瘫坐下来。”华俊回忆道,当时看艾苗根还是好的,他们便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将烧黑的艾苗种了下去,不承想这些艾苗都奇迹般存活了。

  艾草顽强的生命力提振了华俊的信心。可正当他畅想着未来艾叶长势喜人的情景时,天气变化又给他带来新的困难,让他举步维艰,那时的挫败感令他至今难忘。

  “雨水丰沛时,田间地头水涝严重,我们清晨5点便起床,抄起锄头、铁锹去清沟,一干就到下午四五点钟。有时三个月没下雨,天气干旱,我们只好租用洒水车在地里浇水,浇完又干,反反复复。”华俊说,因为当时没有种植经验,所以当年艾草产量很低,让他备受打击。

  “要想干好,必须沉下心好好学习。”随后,华俊不仅主动向当地有种植经验的村民取经,还前往湖北中医药大学找教授和博士科研组成员讨教。怎样提高品质、极端天气下如何管理、怎样提升产能……随着一个问题被解开,华俊也渐渐与艾草成了“朋友”。

  如今,华俊建立了“公司+基地+农户”的艾草种植模式,以珍溪村艾草基地为基础,发动周边村民种植,并为他们提供免费种植培训,协助解决种植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同时负责收购。目前,安徽耕一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艾草种植面积达5000亩,每年为珍溪村村集体带来5万元的收入。

  为提高艾草附加值,华俊带领团队将珍溪村闲置的老村部改造成艾草加工厂,延伸艾草产业链,共生产研发艾灸条、艾草香包、艾草浴包、艾草枕等20多种系列产品。

  “在艾草种植上,从‘小白’成长为‘行家里手’,华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始终像艾草一样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珍溪村驻村工作队副队长董恒说,一路走来,华俊一直自我突破,不断创新产品形式、深挖市场,让小小的艾草发挥出了大潜能,帮助当地村民找到了一条致富路。如今,珍溪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艾草产业特色村。

  “在家门口干活,可以照顾到老人孩子,每年还有约4万元的收入,我挺满足的。”珍溪村村民董学情笑着说。

  当看到成片艾草变成一件件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农民脸上露出丰收的喜悦时,华俊更加坚定了自己创业路。他说:“乡村振兴大有可为。未来,我们将抢抓发展机遇,做大做强池州的艾草产业,带动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共同为家乡的乡村振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