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3版
发布日期: 2024年02月10日
龙年说龙
许国华
  玉兔归宫,飞龙在天。转眼间,十二生肖轮回,又到了农历龙年。
  十二生肖中,龙是唯一不见于凡间的神话动物。龙在中国有着特殊的意义。“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当年一曲《龙的传人》,唱出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心声。我们自诩为“龙的传人”,把祖国比喻为“东方巨龙”,把龙当作中华民族的“吉祥物”。
  龙之文化,源远流长。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启端的象征,数千年来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间风俗中,有元宵舞龙灯、清明放龙筝、端午划龙舟等习俗,有“二月二、龙抬头”的春耕节习俗。追溯“龙”字的起源,殷商甲骨文中的“龙”字,为兽头蛇身之状,而就其身材形体而言,脱胎且升华于蛇形。直至当今,民间对生肖为龙者,常表述为属大龙、天龙,为蛇者则称属小龙、地龙,可见两者关系之密,渊源之深。“伏羲鳞身,女娲蛇躯”,龙的起源来自于“三皇五帝”中的伏羲。闻一多先生《伏羲考》认为,人类始祖伏羲氏所领导以蟒蛇为图腾的部族,兼并、招抚了别的部族后,吸收、融合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部落,创造出了威风凛凛的龙形象,从此“龙”就成了中华民族共同尊崇的图腾。数千年来,龙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和积淀,中华儿女不仅爱龙、绣龙、雕龙、舞龙灯、划龙船,而且喜爱说龙、唱龙、写龙、画龙,形成了一套丰富又完整的龙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龙之寓意,深远吉祥。龙行天下,降瑞赐祥,我国自古视龙为瑞兽。龙为“四灵”之一,《礼记·礼运》云:“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青龙是“四神兽”之一,既是神圣威仪的护卫之神,又代表方位,并依次主理四季,构成了一个庞大丰富的民间信仰体系。龙凤呈祥、龙腾盛世、龙行天下……历代能工巧匠将龙融入各种工艺品的设计制作中,用龙纹装饰的古建筑、青铜器、玉器、食具、丝织品、装饰物,车载斗量,不可胜数。正是因为龙是瑞兽,是尊贵和祥瑞的象征,深受我国民间的喜爱。在民间,“龙”被用于比喻英雄才俊,如龙盘凤逸、卧虎藏龙,怪不得老百姓要“望子成龙”,甚至给孩子的取个带“龙”字的名字。
  龙之形象,刚健神武。《尔雅翼》中说龙有“九似”,即“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足见龙之形象,兼取诸物之长。《三国演义》中“青梅煮酒论英雄”片段,借曹操之口,概述了龙的特征:“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周易、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龙之踪迹俯拾即是,不胜枚举。龙聚天地之灵,集造化之精,能隐能显,能大能小,呼风唤雨,无所不能,成为了力量和智慧的化身。
  龙之精神,昂然腾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龙之精神,就是“龙的传人”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皆是龙的精神体现。飞龙在天,龙腾四海,龙有高瞻远瞩的胸襟,藏器待时的忍耐,乘势腾飞的雄风,一往无前的勇气,上天入海的才能,合和团结的境界,兴云播雨的德行。总之,龙体现了中华民族胸怀之宽广,团结之精诚与生命力之顽强,是中华民族精神之结晶、希望之所在、凝聚力之所系。对每一个中华儿女而言,龙就是一种昂然进取的精神,一种承载和顺安康的祥瑞,一种寄托血肉相连的情感,崇龙爱龙的情结已深入骨髓,融入血液。
  龙逢新年气象新。春回大地,瑞龙腾跃。作为“龙的传人”,我们应秉承龙之精神,弘扬龙之文化,凝聚龙之能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让生龙活虎的“中国龙”云起龙高骧,龙腾吟九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