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青宣
享有京剧鼻祖和戏曲“活化石”美誉的青阳腔,是青阳本地优秀传统文化,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青阳县高度重视保护、传承、发展青阳腔,加强规划、细化措施,全力推动这一古老声腔艺术不断焕发新生机。
场馆结合 塑传承之“形”
青阳县把建设青阳腔传习展演基地纳入文化场馆总体布局,累计投入3000余万元建成约3000平方米的青阳腔博物馆,内设序厅、青阳腔概况展示区、青阳腔乐器展示区、青阳腔脸谱展示区、青阳腔教唱室等区域,搜集、展示散落在民间的老剧本、曲谱、乐器以及和青阳腔戏文有关的木雕、砖雕等珍贵资料。
在青阳腔传习展演基地,还专门开辟出一个集编排、演练、展出于一体的青阳腔小剧场,补齐了青阳腔公共服务“固定阵地”短板。如今,青阳腔博物馆作为青阳腔演绎和传承的重要载体,对国内外游客开放,吸引众多旅游团队前来参观,自2018年开馆以来,累计服务群众近20万人次。2022年以来,青阳县积极探索青阳腔演出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开通团队预约通道,在青阳腔小剧场免费为游客演出。
精炼队伍 铸传承之“魂”
为突破青阳腔保护、传承和发展瓶颈,2019年,青阳县组建九华云水文旅传媒有限公司,让旅游搭台,唱好青阳腔传承、发展大戏;积极重启并改组青阳腔研究会,吸纳社会资源,寻求青阳腔保护之策,助推青阳腔发展。
在招才引智方面,青阳县用好用活人才政策机制,坚持引、留、送和培、用、扶多管齐下,培养骨干力量,打造创作、研究、表演兼备的青阳腔艺术传承队伍。近年来,该县累计引进年轻专业演员20余人,新晋3名省、市级非遗传承人,安排“名师带徒”和“名师传戏”结对帮带近30人,全县从事青阳腔艺术保护传承的社会力量已突破百人。
创新编排 扎传承之“根”
创新才能拓宽传承之路。近年来,青阳县采取复排青阳腔经典剧目的形式来重现经典艺术,先后复排了《百花赠剑》《美周郎·顾曲》《送饭》《圆月桥》《拜月》《夜等》等多部青阳腔传统经典剧目,将青阳腔原汁原味地重现在舞台上。
同时,该县坚持守正创新,不断编排新剧目。以脱贫攻坚为题材编排的青阳腔现代小戏《拆墙》,取得很好的演出效果;通过挖掘青阳名人施尧臣廉洁自律的故事编排的古装青阳腔小戏《狮子门传奇》,入选2022年度池州市戏剧创作孵化计划项目,获评第三届安徽廉洁文化精品工程;以防疫和乡村振兴为题材,先后编创的青阳腔快板说唱《不让病毒染青阳》和青阳腔表演唱《回乡创业我带头》,在网络平台获得大量关注及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