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2版
发布日期: 2024年01月10日
儿时的味道唤醒乡愁
□ 记者汪玉
  提起十几年前位于主城区百牙中路的“杨大妈鸡煲”饭店,不少池州人肯定不陌生。当年18元一份的鸡煲可是出名的“干饭神器”,给不少池城青年留下了舌尖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份“鸡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这份“池州味道”并未消失,如今的它以另一种方式,活跃在池城的市井烟火中。
  “杨大妈鸡煲”的经营者应该就是一位姓杨的阿姨吧?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联系上了这块“招牌”的主人。“当年创业时自己年纪小,就用了母亲的姓氏,后来口碑传开了,也不愿再特意更换了。”如今已经40岁的赵根旺,笑着解开了记者的疑惑。
  2005年,刚二十岁出头的赵根旺和女朋友何引贵一起回到家乡创业。他们起初开的是面馆,但生意并不理想,于是决定改变思路,开一家小饭店。
  “因为儿时母亲对我最好的奖励就是做一碗红烧仔鸡,所以我们决定开一家专门卖鸡煲的店。”赵根旺回忆道,当年的池城街头,饭店大都是带包厢的酒楼或办酒席的酒店,除了火锅店,很少有适合年轻人聚餐的地方。在向母亲请教了鸡煲的制作方法后,赵根旺又按照年轻人的口味对其进行了改良。2006年,“杨大妈鸡煲”正式开业,赵根旺当大厨,何引贵负责上菜和收银。
  餐馆生意好不好,关键看菜品。“以仔鸡为主材,腌白菜、山粉皮、黄豆为辅材,这些食材一年四季都可买到,再配上秘制辣酱,就能确保鸡煲口感的稳定。”赵根旺大方道出自家鸡煲的“秘方”,要想味道好,所有的材料都必须地道新鲜,每个制作细节也不能马虎。“传统的辣椒酱加热久了,会影响鸡肉的口感,而把辣椒酱、蚕豆酱、黄豆酱等在一起熬制后,再烹饪鸡肉,既可满足池州人的味蕾,又可提鲜;山芋粉制作的面皮,还能吸收辣酱和腌白菜里的盐分,被汤汁浸润后,有香味更有嚼劲。”
  定价18元一份的鸡煲,2到3人的食量,一经推出,便让小小的餐馆顾客盈门。“那时候条件不好,很多时候饭店门前屋后都摆满桌子,夏天天热,顾客也很少嫌弃。”提及当年,赵根旺感激也惭愧。
  2009年“杨大妈鸡煲”改装升级,在近100平方米的餐馆里,装上了中央空调和年轻人喜欢的落地窗,用餐环境舒适、明亮,生意依然火爆。
  对于赵根旺来说,“鸡煲”是童年的舌尖回忆,让他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而对池州老味道的坚守,则让他的餐饮路走得更宽更远。
  一次在乡下吃饭时,柴火灶上的锅巴汤让赵根旺产生了灵感:为何不在市区开一家以柴火灶为主题的饭店,让更多人重温儿时的记忆呢?说干就干,2013年,位于主城区东湖北路的乡味农庄开业。柴火灶煮锅巴汤等一系列特色菜品,吸引了众多顾客。
  由于精力有限,经慎重考虑,赵根旺关闭了“杨大妈鸡煲”,但他探索留住“池州味道”的步伐迈得更大了,先后经营流水席、平天湖农庄等餐馆。2016年,以黄梅戏为主题、适合商务宴请的鹊桥会酒店开业,店里摆放着赵根旺收集来的各种老物件,喜庆、怀旧;2018年,适合家庭聚餐的老池州四道菜饭店开业,点菜区、就餐区里,目之所及皆是乡土元素,亲切、文艺;2022年,以适合时下年轻人聚会的鱼小赵餐厅开业,面积不大却毗邻商圈和社区,便捷、舒适。
  无论是什么风格,菜品均是围绕池州的老味道来打磨,老鸡汤、糖炒糯米粑、红烧肉……值得一提的是,“杨大妈鸡煲”也作为特色菜回归菜单,还是一样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
  “一路走来,我很幸运,是童年的池州味道滋养着我的生意。”赵根旺觉得,自己一次次的开店经历,都像是对童年和乡愁的溯源,无论走多远,都不会忘记从哪里出发,留住池州老味道,将是他坚守的理想与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