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3年12月29日
绘就新时代乡村振兴和美画卷
□记者 秦峰 张敏
12月28日,天气寒气逼人,在东至县胜利镇楼阁村的羊肚菌大棚内却是暖意融融。村民们精心地侍弄他们的“宝贝疙瘩”,一派繁忙景象。
“市委五届五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推进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奋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走在全省前列。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必将促进特色种植业的发展。因此,楼阁村今年种植的羊肚菌,肯定会有好前景,我们有信心为村集体经济增收60万元。”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宋文斌信心满怀。
12月27日召开的市委五届五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如一缕春风,在池州大地上吹拂。
乡村振兴,向美而行。
“罗城是个好地方,松林竹海古村庄,小桥流水石板路,莺歌燕舞梨花香。”记者在贵池区墩上街道罗城村采访,罗城民歌省级传承人姜梦玉正带着村民学唱民歌,热情嘹亮的歌声唱出了大家对美好乡村的赞美。
近年来,罗城村大力实施村基础设施改善工作,完成了演武堂、沿河石板路、村口古戏台等历史建筑修缮,村容村貌发生根本性改变。村党委书记陶有祥告诉记者,环境升级带来“人气”和“财气”。今年罗城村共接待游客3万人次,为村集体带来旅游收入15万元。
同样,青阳县陵阳镇礼貌山麓的沙埂村,是一个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古村落。过去,很大一部分村民依山而居,过着苦日子。2019年,沙埂村依托古镇古村落改建工程,对村庄布局进行统一设计、精心打造。如今,百余栋白墙黛瓦的徽派楼房绕着村党群服务中心和文化广场有序排开,沙埂村开启了“华丽蝶变”。
“市委五届五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为全市乡村振兴工作指明了方向。”市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赵可静说,“今后一个时期,市县区乡村振兴局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推深做实‘五位一体’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继续创建乡村振兴创业园,协调打造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紧密衔接资金项目联农带动机制,着力激发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动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位于黄湓河畔的石台县小河镇拥有良田万亩,土壤富含硒、锌等元素,灌溉条件好,在石台素有“西部粮仓”的美誉。
“这里的大米口感好,还富含硒元素,现在的生产赶不上销售。”东庄村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乡村振兴指导员陈尚友告诉记者。
如今,通过土地流转,东庄村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水稻种植面积达1200余亩,年产700吨稻谷,每年带动就业务工1300余人次。
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为池州发展绿色产业提供了先天优势。在东至县大渡口镇的池一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标准化对生产线上鳜鱼进行清洗、腌制、包装、分拣、装箱,忙而有序。
“未来公司将继续以‘延链、补链、强链’为路径,积极推进鳜鱼主导产品优化升级,统筹发展鳜鱼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更有效、更直接地增加广大农户的经济收入。”对于企业发展,总经理疏萍很有信心,她估计今年公司产值近6000万元,明年争取突破亿元大关。
今年以来,我市下大力气做好“三头三尾”文章,通过延伸农业上下游产业链,推进三产融合,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农企增效。举办首届九华黄精产业发展大会、首届皖南地标美食暨优质食材产业大会,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3家,新认定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4家,全年九华黄精、池州鳜鱼、富硒农产品、茶叶等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有望达到145亿元。
“市委五届五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以‘八个坚持’总结了市委一年来的工作,以‘九个聚力’安排了明年的经济工作,听后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朱文明表示,“我们将以农业产业化‘1+3+6+N’提升行动为抓手,持续抓好粮食安全生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和美乡村建设、长江十年禁渔、农业农村改革等重点任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新希望在田野上播种,新动能在山水间激活。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池州广袤农村正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坚定前行。
12月28日,天气寒气逼人,在东至县胜利镇楼阁村的羊肚菌大棚内却是暖意融融。村民们精心地侍弄他们的“宝贝疙瘩”,一派繁忙景象。
“市委五届五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推进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奋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走在全省前列。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必将促进特色种植业的发展。因此,楼阁村今年种植的羊肚菌,肯定会有好前景,我们有信心为村集体经济增收60万元。”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宋文斌信心满怀。
12月27日召开的市委五届五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如一缕春风,在池州大地上吹拂。
乡村振兴,向美而行。
“罗城是个好地方,松林竹海古村庄,小桥流水石板路,莺歌燕舞梨花香。”记者在贵池区墩上街道罗城村采访,罗城民歌省级传承人姜梦玉正带着村民学唱民歌,热情嘹亮的歌声唱出了大家对美好乡村的赞美。
近年来,罗城村大力实施村基础设施改善工作,完成了演武堂、沿河石板路、村口古戏台等历史建筑修缮,村容村貌发生根本性改变。村党委书记陶有祥告诉记者,环境升级带来“人气”和“财气”。今年罗城村共接待游客3万人次,为村集体带来旅游收入15万元。
同样,青阳县陵阳镇礼貌山麓的沙埂村,是一个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古村落。过去,很大一部分村民依山而居,过着苦日子。2019年,沙埂村依托古镇古村落改建工程,对村庄布局进行统一设计、精心打造。如今,百余栋白墙黛瓦的徽派楼房绕着村党群服务中心和文化广场有序排开,沙埂村开启了“华丽蝶变”。
“市委五届五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为全市乡村振兴工作指明了方向。”市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赵可静说,“今后一个时期,市县区乡村振兴局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推深做实‘五位一体’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继续创建乡村振兴创业园,协调打造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紧密衔接资金项目联农带动机制,着力激发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动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位于黄湓河畔的石台县小河镇拥有良田万亩,土壤富含硒、锌等元素,灌溉条件好,在石台素有“西部粮仓”的美誉。
“这里的大米口感好,还富含硒元素,现在的生产赶不上销售。”东庄村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乡村振兴指导员陈尚友告诉记者。
如今,通过土地流转,东庄村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水稻种植面积达1200余亩,年产700吨稻谷,每年带动就业务工1300余人次。
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为池州发展绿色产业提供了先天优势。在东至县大渡口镇的池一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标准化对生产线上鳜鱼进行清洗、腌制、包装、分拣、装箱,忙而有序。
“未来公司将继续以‘延链、补链、强链’为路径,积极推进鳜鱼主导产品优化升级,统筹发展鳜鱼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更有效、更直接地增加广大农户的经济收入。”对于企业发展,总经理疏萍很有信心,她估计今年公司产值近6000万元,明年争取突破亿元大关。
今年以来,我市下大力气做好“三头三尾”文章,通过延伸农业上下游产业链,推进三产融合,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农企增效。举办首届九华黄精产业发展大会、首届皖南地标美食暨优质食材产业大会,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3家,新认定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4家,全年九华黄精、池州鳜鱼、富硒农产品、茶叶等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有望达到145亿元。
“市委五届五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以‘八个坚持’总结了市委一年来的工作,以‘九个聚力’安排了明年的经济工作,听后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朱文明表示,“我们将以农业产业化‘1+3+6+N’提升行动为抓手,持续抓好粮食安全生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和美乡村建设、长江十年禁渔、农业农村改革等重点任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新希望在田野上播种,新动能在山水间激活。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池州广袤农村正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