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3年11月27日
让“绿色”成为矿山最美底色

图为修复后的华峰矿航拍图。□ 通讯员 张冕 文/图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矿业绿色转型发展迫在眉睫。近年来,青阳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推动矿业与文化、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目前已全面完成废弃矿山“见底清零”,县域生态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青阳县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矿产原料生产基地,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但无序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青阳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吴成明说,“我们现在首要考虑的是尽快形成统筹解决在建、生产矿山和历史遗留问题综合治理局面,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参与、合作共赢新格局。”
示范引领 提质升级
汽车沿酉华镇乡道缓慢行驶,在一段重新修缮的柏油马路旁,映入眼帘的是一面阶梯状的绿色屏障。“这里以前可乱了,原本是一家生产建筑石料的矿山,叫华峰矿业。由于边坡不稳定,破碎的岩体石料到处都是。”酉华镇副镇长张时杰介绍道。
青阳县华峰废弃矿山占地9.64公顷,由于以往的无序开采,形成了一面净高约45米的不稳定高陡边坡,边坡岩体破碎,存在着巨大的地质灾害安全隐患。2020年11月,青阳县开始探索高标准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的实施路径,华峰矿试点先行,首先开展的即是对山体削坡减荷的“正骨整形”,随后采购高质量客土“打底”,并实施一系列绿化、美化、排水灌溉等工程,逐步形成了如今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华峰矿的示范引领,有力促进了全县矿山治理提质升级,在此之后,青阳相继完成7家闭坑矿山的生态修复工程,为扎实开展绿色矿山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盘活利用 变废为宝
安徽东山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4月9日,位于新河镇杨梅桥村,是一家以蛋品、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电子商务公司。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急需土地筹建生产车间及仓储室等,以扩大生产规模。
当地政府得知情况后,积极盘活附近的存量矿山建设用地,将原本废弃的安山村石子厂厂区,重新修建利用,让该公司在此顺利建成新厂房并投产。“政府把地盘活,给企业发展和老百姓就业创造了极大的便利。”面对政府伸出的援手,东山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林再祺感激不已。
近年来,青阳县加强矿山综合治理,通过盘活废弃矿山存量建设用地,推进矿山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一个个废弃矿山经过修复治理,抚平“伤疤”,再展新颜,保证了生态资源的循环有效利用。
还清“旧账”不欠“新账”
随着一个个历史遗留问题的妥善处置,建设绿色矿山成为青阳在建和生产矿山企业的广泛共识。
“这是我们的矿山公园!你看那些花坛、怪石、林荫小路多好看,都是我们自己建的。”安徽磐石矿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林饴焰介绍,这里以前“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自己人都很嫌弃,后来公司重新进行园林设计,才让废弃矿区变成人人夸赞的花园景点。
青阳县现有生产矿山17家,建成绿色矿山22家,新建矿山在创建之初就对照国家级绿色矿山标准争先创优,矿山企业跟进式生态修复效果均以达到非开采区人为破坏的植被破伤面“不可视”为基准,并做到硬化沟渠、优化排水、美化环境,在加快还清历史遗留“旧账”的同时,争取不欠“新账”。2020年以来,共完成生态修复治理面积1606.29亩。
“矿山生态修复不止一朝一夕,更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青阳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江明星表示,下一步,青阳县将坚持“以用定治”原则,把矿山生态修复治理与矿业绿色转型充分结合起来,总结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矿山治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