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3年10月17日
绿满山川画卷舒

▲天台初晨。

▲牯牛降龙门潭。

▲春到杏花村。

▲升金湖。
池州的生态环境优渥,以“名山、秀水、富硒地、好空气”著称,“一城山水满城诗,半城湖光半城林”是她的生动写照。
她有着令所有池州人骄傲的荣誉——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她有着令所有池州人振奋的数据——
全市林地面积55.2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0.76%,占全省林地面积约1/8,活立木总蓄积量3292万立方米,占全省约1/6,居全省第二,林木绿化率达69.07%;境内主要河流水质均在Ⅱ-Ⅲ类以上;全市有5类自然保护地22处,“中国鹤湖”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华东动植物基因库”安徽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坐落于此;湿地面积6.7万公顷,占国土面积8%,湿地保护率53.3%;境内富硒土壤面积达50.58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60.23%;大气环境质量稳居全省前列,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是国家标准的35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化林长制改革,加快推进林业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一条符合池州本土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因“绿”而美增“绿”添景
金秋十月,池州市九华山旅游码头边,千余株香樟、水杉、乌桕、红叶、石楠等挺拔于长江岸边,枝叶迎风摇曳,让这片200多亩的长江南岸线,成了一道怡人的风景。
岸线是长江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池州拥有长江岸线162公里,是全省长江大保护的重要区域。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长江(池州段)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加快建设水清岸绿最美绿色生态廊道。
为持续绿化美化长江岸线池州段,2021年,我市成功申报全国首批、安徽首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按照“以水定绿、依水布绿”思路,整体规划市域范围内长江岸线及6条长江一级支流流域作为建设区域,实施长江岸线及生态廊道国土绿化、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乡村绿化美化、营造油茶林、改造低产低效油茶林等六大工程,打造长江及一级支流流域森林生态防护功能区、生态宜居的乡村人居环境功能区、高效富民经济林产业功能区等三大功能区。2022年底,我市圆满完成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累计完成营造林17.7万亩。
青山常绿,后继有林。我市先后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林业增绿增效行动、长江(池州)生态廊道建设工程等系统工程,大力实施“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广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2023年,我市超额完成长江(池州)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年度营造林任务,完成营造林41.23万亩;同时,稳步推进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贵池区、东至县率先启动一期首批各10万亩项目建设。
生态底色不断厚植,为动植物提供了优质栖息地,保护了生物多样性。目前,我市拥有百年以上古树名木5105株;高等种子植物153科676属155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28种;脊椎动物556种,其中鸟类近30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4种,是我省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地区之一。
因“绿”而名守“绿”有方
秋渐逝,冬将至,升金湖再次迎来了候鸟的光临。小天鹅、东方白鹤等上万只候鸟翩翩而至,让美丽的升金湖成了“鸟的天堂”。鸟儿们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群起飞舞盘旋,彼伏啼鸣呼应;时而聚集嬉戏,时而游弋觅食,又一次给升金湖湿地带来生机与活力,形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生动画卷。
湖上风景好,鸟飞云自还。候鸟归来,是水质好转的标志。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省唯一以珍稀越冬水鸟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我省目前唯一一处国际重要湿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过度渔业开发,大面积围网养殖,加上农业面源污染,导致升金湖生态环境恶化。
2017年以来,我市围绕“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目标,坚持还湖于净、还湖于清、还湖于治、还湖于民,投入资金4亿多元,大力开展“清湖”行动,实施退渔还湖、退耕还湿、退岸还林,有序推进生态修复,全力攻坚升金湖生态环境治理。经过五年的综合治理,升金湖形成了“人退鸟进”格局,生态环境稳步改善,湿地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有效恢复。如今,升金湖湿地已经被完全归还给大自然,水质稳定在Ⅱ类、Ⅲ类,越冬候鸟数量超过10万只,重现“翩翩白鹭戏涟漪,潋滟波光接远天”的唯美场景,入选央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型案例。
升金湖,只是我市悉心守护生态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以中央和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落实为契机,持续开展森林、湿地和自然保护地大排查、大整治行动,打出铁腕治矿、重拳治砂、从严治岸、科技治超、精准治污、全面治脏“六治行动”等系列组合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我们在全省率先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森林覆盖率、湿地保护率、环境空气质量、河流湖泊水质、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位居全省前列,有效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守住了绿水青山的底色。
因“绿”而富点“绿”生金
在安徽鸿叶集团竹制品吸管智能产业园生产车间内,伴随着流水线机器整齐律动的声响,一根根精致的竹吸管源源不断下线包装,畅销国际市场。在今年9月召开的2023国际竹业品牌博览会暨第四届中国(宜宾)国际竹产业发展大会上,鸿叶集团生产的获竹吸管产品被评为金奖。
“依托池州丰富的竹林资源,我们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建成全国最大的竹签、竹筷、竹吸管三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基地,入选‘中国竹产业十强榜单’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年产值突破6亿元,带动3万余人就业。”安徽鸿叶集团副总经理陈绍宏说。目前,我市正充分发挥安徽鸿叶集团龙头带动作用,强力推进竹产业全产链发展,预计到2025年全市竹业综合产值将突破100亿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我市紧扣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坚持政府引导、龙头带动、品牌经营、转型发展,加快推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林业综合效益显著提升。截至目前,共培育各类林业经营主体600多家,其中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2家、省级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2家、省级示范家庭林场22家,亿元以上林业加工企业4家,带动8万余人就业。
同时,我市大力实施金银森林行动和活力森林行动,全市6家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涵盖森林旅游、林下黄精、木本油料、苗木花卉等多个类型。2家林业企业4款林产品入选首批国家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名单,西山焦枣、九华黄精等6个地方特色林产品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累计建成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3个、国家森林康养基地1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5个、省级特色林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4个,成功申报省级林草种质资源库3处。
此外,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研究,盘点绿色“家底”,拓展“生态+”富民新业态、新经济。通过培育壮大生态茶业、富硒食品、九华黄精、秋浦花鳜、皖南土鸡等特色产业,建设集体验、休闲、康养于一体的长三角多业态融合发展的森林旅游基地,因地制宜开发区域特色森林旅游文化,打响了池州森林旅游、康养新品牌。
因“绿”而美、因“绿”而名、因“绿”而富。我市将紧扣全市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大局,围绕“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目标,做绿水青山的守护者、金山银山的创造者、生态文明的建设者,奋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池州林业现代化建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