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3年10月17日
学于漪,做好一名语文老师
在基础教育界,于漪犹如一座高山,令人景仰。
读过一些介绍于漪的文章,也读过一些她写的文章,而真正让我走近这位“人民教育家”的,是一本全景式记录于漪教育人生的融媒书——《大先生于漪》。这位大爱无私、锐意改革的“人民教育家”的为学、为事、为人之道,启示着我们怎样学做老师,怎样做好一名语文老师。
做一名有思想的语文教师。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目中有人”才能教书育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于漪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教学思想,准确定位了今天的语文课程性质。然而,现今的语文教学中,重工具性、轻人文性的现象依然存在,机械识写、题海训练,把学生当作学习的机器,诱导他们试图通过刷分赢未来,并没有真正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放在思想的第一位。确实,学生没有掌握“语文”这一工具,肯定过不了今天;但是,只掌握工具没有了健全的品格、坚强的意志、美好的情怀……永远赢不了明天。所以,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我们时常要思考:如何让自己的课教在学生的心里,让能力和德行在他们的心里同时生长。
做一名善思考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学不能照本宣科,不是拿来主义。教学每一篇课文,都要在新课标的统摄下,研究教材内容,紧密结合学情,确立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方法,达成预期效果。可是,我们经常见到的情形是:家常课上,教师抱着教参、教案进课堂,逐页播放网上下载的课件,学生如坠五里雾中。如果要上公开课,就上网搜索教学视频、教学设计,东施效颦,不仅丢了自己的本色,还让学生乱了方寸。于漪就从不这样,她每上一篇课文,都会三次备课,即便是教过的,都会重新思考。首先,不看任何教参、资料,全凭自己的理解把握教材。其次,广泛搜集参考文献,审视专家名师的授课和对教材的分析,认真思考三个问题:哪些问题参考材料想到了,自己也想到了;哪些问题参考材料想到了,自己没想到;哪些问题参考材料没想到,自己想到了。最后,教学一个平行班后,总结经验,在反思中再备一次。因此,她的每一节课都彰显独特匠心、独到智慧。
做一名懂思谋的语文教师。任何教师的专业成长都离不开自己的思索、谋划与实践。这种思谋的动力主要来自内心的目标,需要“自我教育”。于漪将“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作为自己的目标并不懈追求。初教语文时,有前辈指出于漪不知“语文教学的大门在哪里”,于是她埋头苦读,立志“一定要找到大门,而且要登堂入室”。果然,《海燕》公开课直播,万人空巷。为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她不仅将自己的话写下来,还在每天清晨像“过电影”一样演练当天的上课内容,终于练就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的本领。年轻的语文教师要懂得思谋:如何上好一节课,如何教好一个班,如何尽快成为学科骨干……如此,才能一步步靠近自己的目标。
于漪先生是师者楷模,但她却常说:“我做了一辈子老师,但我一辈子都在学做老师。”先生既如此,我辈应如是。
(作者单位:东至县至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