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3年10月17日
大田村:深挖“红”“绿”资源助推融合发展

图为大田村百亩油茶观光园全景。通讯员 东宣 摄
□通讯员 汪崇峰
沿安景高速过经公桥,翻过坡陡弯急的稠树岭,便来到东至县木塔乡大田村,只见山峦连绵,茶园遍布,构成一幅绝妙的风景画。
大田村辖8个村民组,总人口805人,是一个以“林、茶(茶叶、油茶)”为主的“小微”山区村,也是池州市首个市级生态村、安徽省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在巩固油茶生产加工、荒田复垦经营、乡村旅游项目的基础上,去年底我村又投资300万元,上马了红茶加工项目,进一步提升了春、夏、秋茶的加工能力,预计今年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突破500万元。”说起特色产业与集体经济发展,大田村党支部书记方德华充满信心。
然而,谁又能想到,在2017年之前近20年的时间里,大田一直是一个集体经济“空白村”。
借势奋起 茶叶品牌“重放光芒”
大田村地处皖南山区,有着独特的高山气候,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历史上为“祁红”重要生产基地之一。
正值秋茶采摘季,在大田村的茶山上,茶农们身背茶篓,穿梭于茶垄之间,双手翻飞,不一会竹篓里就装满了碧绿的鲜茶。“8年前,我村只采春茶、卖鲜草。现在,春、夏、秋茶三季连采,夏、秋茶全部做红茶,效益比绿茶高。”大田村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曹桂良说。
“一茶三采”在东至“屈指可数”,见证了大田村集体经济的“再启航”。
“大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注册了‘赤土云尖’绿茶和‘羽眉红’红茶商标,有很好的茶山资源,也有很好的品牌,但以前由于运作不善,没有把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和集体经济优势。”方德华回忆说。
转变与起飞,始于2017年。
这一年,大田村两委以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为契机,积极创建“五好党支部”,全力把党员的思想凝聚到产业发展上来。“2017年,我们争取到衔接项目资金,通过埋青理墒、修剪打枝等措施,对低产茶园进行改造提升,提高了茶园单产水平。”方德华介绍说。
精心改造后的茶园,为大田村做长、做深茶产业链奠定了基础。
为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大田村整合全村1500亩优质生态茶园,注册成立大田茶叶专业合作社,加强生态茶园技术服务,指导茶农绿色生产,延长采摘季,高标准推进茶叶基地建设,推动茶叶增产、茶农和村集体增收。
与此同时,大田村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传承茶叶制作技艺,让“赤土云尖”绿茶和“羽眉红”红茶品牌“重放光芒”。目前,大田村茶叶年产值1100多万元,人均增收1.3万元以上。
转型升级 山水资源“持续升值”
充分释放山水资源应有的价值与潜力,是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最便捷的路径之一。
产业发展,关键在人。大田村立足村情实际,转变发展思路,依托资源禀赋,研究制定了“两茶(茶叶、油茶)一园(生态森林公园)”发展规划,带动村集体和群众增收。
“明清时期,这里就是徽州油茶市场的主要货源地之一。以前由于价格低廉,加上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油茶大多数已抛荒或过了盛果期。”大田村油茶公司负责人朱群英介绍说。
近年来,大田村把重振油茶产业作为“压舱石”,通过扶贫项目资金、联合社贷款,由党员干部和志愿者投工投劳,开发出400亩油茶示范园;运用上级资金75万元和村级自筹资金40万元,建成1700平方米的油茶加工厂;成立油茶合作社,注册“稠树岭”食用油商标,推进茶油生产加工规范化、集约化、规模化。
在村集体油茶项目的带动下,村民陆续复垦抛荒油茶园,新发展油茶种植面积3000余亩,并加入合作社。“新油茶园2022年产鲜果近300万斤,实现产值440万元。村集体仅油茶项目就获利12万元。”朱群英介绍说。
两茶产业的兴旺,盘活了乡村振兴“一盘棋”。
大田村一鼓作气,又将目光聚焦到抛荒耕地上,由村集体经济联合社设立荒田复垦项目,以每亩200元的价格与农户集中签订复垦流转合同,完成300余亩抛荒田复垦,并利用昌江河源头水种植优质生态冷水稻,购置大米加工机械,打造“大田冷水稻”特色农产品。
据介绍,该稻米的效益是普通水稻的2倍,每年能为村民增加务工收入10万多元,为村集体增加收入8万余元。“大田冷水稻”也成为深受游客欢迎的特色旅游商品。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荒田复垦项目,2022年,大田村与浙江一辣椒生产加工企业合作,试种40亩辣椒,每亩获利可达3500元。
大田村还于2022年注册成立辉宏供销合作社有限公司,为产业良性发展注入活力。“我们把两茶公司、加工厂、民宿、电商平台等所有集体经济实体都装进这个公司,以规范集体资产财务管理。”方德华介绍说:“村集体是最大的股东,县供销社也入了股,县财政部门专门为公司设置了一个账号。”
把松散型合作社“升级”为集体经济法人企业,在东至尚属首例。
在努力拼搏、创新发展的道路上,大田村行而不殆,逐步实现了特色农业“集约化、生态化、品牌化”转型升级发展。
融合发展 “面子”更靓“里子”更实
大田村是一片红色沃土。1933年,革命先辈方志敏曾率部在大田村一带开展革命活动,英雄事迹在这片热土上广为传颂。
大田村结合木塔乡“红旅小镇”建设,以两茶采摘、观光、体验为切入点,深挖本地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积极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绿色产业”与“红色资源”实现了完美对接。
近几年来,大田村先后建设了曹胡——老屋8公里徒步旅游线路、大田村——畲狮村2公里山石古徽道以及农具博物馆、石凉亭、红军亭等9处红色景点。
与此同时,大田村重点打造百亩油茶观光园重点项目,在园中栽种白玉兰、紫薇、梅花等观赏性强的绿植,并完善了旅游步道、休闲凉亭、观光台等设施。“我们的油茶观光园,一年四季游人不断,尤其是初冬的‘抱籽开花’期,漫山油茶花开,是游人打卡的高峰期。”朱群英说。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大田村旅游产业发展呈现蓬勃之势,2022年迎来游客6000余人次,祝家庄农家乐营业额达66万元。
9月9日,大田村“红旅”再添亮点——经过5个月的建设,投资60万元、占地300平方米的大田村村史馆正式开馆。
村史馆是留住乡愁、凝聚人心、传承文明的重要窗口。“村史馆的材料很齐全,能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大田村的革命历史,对教育下一代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田村的革命传统要代代相传。”前来参观的大田村村民曹雨师评价说。
农文旅深度融合,促进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让大田村“面子”更靓、“里子”更实。
“我们将围绕木塔乡‘红旅木塔绿美茶乡’发展战略,以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建设为契机,久久为功,将全域打造成一座生态公园,努力建设集红色研学教育、茶旅文化、民宿体验、康养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文明生态村。”谈及大田村下一步发展目标,方德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