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3年10月17日
巧手捏泥塑 指尖传非遗
□记者张敏
10月9日,在青阳县杨田泥塑工作室里,43岁的谢伟志正按客户的要求赶制一批订单,只见一团彩泥在他灵巧的手上来回摆弄,不到5分钟,一匹马便“腾空出世”。
前不久,杨田泥塑手艺被列入青阳县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谢伟志也成为该手艺的传承人,他说:“我有信心将这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与泥塑结缘
谢伟志12岁时,家里来了位客人,他是父亲的朋友,因患渐冻症而四处求医。“当时汤师傅在家里住了半年。期间,得知他能将黄泥捏出各种各样的造型后,我特别好奇,也很有兴趣。于是,我经常拿着一团黄泥向汤师父请教。”谢伟志回忆道。
半年时间里,谢伟志不仅学到了不少泥塑传统技艺的精髓,为他日后走上泥塑之路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还懂得了很多人生道理,让他快速成长起来。“长大以后不管做什么事,你都要认真对待。人生在世,谋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当初学技时,谢伟志与师父经常同睡一张床,聊泥塑聊人生,师父的这句话他至今铭记。
1994年,谢伟志的师父不幸离世。“得知消息后,我很受打击,一心就想将师父的技艺传承下去。”谢伟志低下头说道。
谢伟志的这一想法当即受到父母的强烈反对。“那时候,在父母看来,这些都是不务正业。因此,我经常躲在房间里捏制各种造型。”谢伟志说。
上世纪90年代,外出务工已成潮流,村镇上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庙会、集市等活动也随之减少,加之传统泥塑缺乏创新已不太符合当时审美,所以泥塑市场一度暗淡。初中毕业后,谢伟志便收拾行李坐上开往广东的火车,加入了打工的浪潮。
重拾泥塑技艺
虽然在外务工多年,但谢伟志一直没有丢下泥塑这门手艺。白天做零件,晚上练习捏泥,在那段日子里,谢伟志总在思考,如何给这门传统技艺找到新出路?
2005年之后,谢伟志学会了上网,他通过网络获取了一些关于泥塑的知识。200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温州一家书店看到一本书,叫《中华手工》,介绍了我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第一页就是《泥人张》。“我看完后,非常震撼,对泥塑又有了新认识,下决心要往这方面发展。我便从工厂辞职,去天津学习。到了天津,大量造型夸张、题材新颖的彩陶泥人目不暇接,让我大开眼界。可惜他们当时不收徒弟,我只能遗憾地回来。”谢伟志说,接下来的2年,他一边在厂里上班,一边通过网络潜心学习,自己练手。
2008年,谢伟志在广东东莞找到一家做彩塑的工作室学习,一学就是4年。2012年,谢伟志制做的泥塑已经有了市场,不少顾客慕名而来。
越干越有劲!这些年,谢伟志不仅把自己的泥塑技艺练就得炉火纯青,还教会了妹妹和爱人。
“哥哥做这个很辛苦,我跟他学了七八年。我们都想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让泥塑越来越好。”谢伟志妹妹谢利菲一边捏着彩泥人物的身体,一边感慨。
让泥塑“活”起来
“这块泥巴是胶泥,粘性好很细腻,一般藏在普通泥底下。”谢伟志说,挖回来后再摔泥,每隔一段时间,都要与妹妹相约上山挖泥。他手拿一块黄泥不停地砸向一块厚石板。一块泥一般要摔3个小时左右,目的是将里面的空气排掉,塑形起来更显细腻。
在谢伟志的泥塑工作室,客户定制的形态各异的彩色泥塑整齐摆放着。谢伟志随手拿起一件作品介绍道:“泥塑的创新发展主要是采用了新材料,从传统胶土改用彩陶,使得作品颜色更加多样,更受客户的欢迎和喜爱,而且作品做好之后通过低温烤制定型后,可永久保存。”
“叮咚叮咚”,谢伟志的手机不时响起,网上订单又来了。“目前,我的彩色泥塑作品主要以网店接单为主,人物、动物、场景皆可来图定制,价格300至500元不等,每月大约有200单左右。”如今,泥塑已成为谢伟志的谋生手段。然而,在他看来,泥塑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情感寄托,一份社会责任。
“师父将他的手艺传给了我,我若是发展好就是对师父最好的报答。我常想,有这门技艺总要做点有意义的事情。”谢伟志看着眼前的作品若有所思。
未来,谢伟志希望能做一组与池州有关的名人彩色泥塑,为池州历史文化增添色彩。
10月9日,在青阳县杨田泥塑工作室里,43岁的谢伟志正按客户的要求赶制一批订单,只见一团彩泥在他灵巧的手上来回摆弄,不到5分钟,一匹马便“腾空出世”。
前不久,杨田泥塑手艺被列入青阳县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谢伟志也成为该手艺的传承人,他说:“我有信心将这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与泥塑结缘
谢伟志12岁时,家里来了位客人,他是父亲的朋友,因患渐冻症而四处求医。“当时汤师傅在家里住了半年。期间,得知他能将黄泥捏出各种各样的造型后,我特别好奇,也很有兴趣。于是,我经常拿着一团黄泥向汤师父请教。”谢伟志回忆道。
半年时间里,谢伟志不仅学到了不少泥塑传统技艺的精髓,为他日后走上泥塑之路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还懂得了很多人生道理,让他快速成长起来。“长大以后不管做什么事,你都要认真对待。人生在世,谋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当初学技时,谢伟志与师父经常同睡一张床,聊泥塑聊人生,师父的这句话他至今铭记。
1994年,谢伟志的师父不幸离世。“得知消息后,我很受打击,一心就想将师父的技艺传承下去。”谢伟志低下头说道。
谢伟志的这一想法当即受到父母的强烈反对。“那时候,在父母看来,这些都是不务正业。因此,我经常躲在房间里捏制各种造型。”谢伟志说。
上世纪90年代,外出务工已成潮流,村镇上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庙会、集市等活动也随之减少,加之传统泥塑缺乏创新已不太符合当时审美,所以泥塑市场一度暗淡。初中毕业后,谢伟志便收拾行李坐上开往广东的火车,加入了打工的浪潮。
重拾泥塑技艺
虽然在外务工多年,但谢伟志一直没有丢下泥塑这门手艺。白天做零件,晚上练习捏泥,在那段日子里,谢伟志总在思考,如何给这门传统技艺找到新出路?
2005年之后,谢伟志学会了上网,他通过网络获取了一些关于泥塑的知识。200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温州一家书店看到一本书,叫《中华手工》,介绍了我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第一页就是《泥人张》。“我看完后,非常震撼,对泥塑又有了新认识,下决心要往这方面发展。我便从工厂辞职,去天津学习。到了天津,大量造型夸张、题材新颖的彩陶泥人目不暇接,让我大开眼界。可惜他们当时不收徒弟,我只能遗憾地回来。”谢伟志说,接下来的2年,他一边在厂里上班,一边通过网络潜心学习,自己练手。
2008年,谢伟志在广东东莞找到一家做彩塑的工作室学习,一学就是4年。2012年,谢伟志制做的泥塑已经有了市场,不少顾客慕名而来。
越干越有劲!这些年,谢伟志不仅把自己的泥塑技艺练就得炉火纯青,还教会了妹妹和爱人。
“哥哥做这个很辛苦,我跟他学了七八年。我们都想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让泥塑越来越好。”谢伟志妹妹谢利菲一边捏着彩泥人物的身体,一边感慨。
让泥塑“活”起来
“这块泥巴是胶泥,粘性好很细腻,一般藏在普通泥底下。”谢伟志说,挖回来后再摔泥,每隔一段时间,都要与妹妹相约上山挖泥。他手拿一块黄泥不停地砸向一块厚石板。一块泥一般要摔3个小时左右,目的是将里面的空气排掉,塑形起来更显细腻。
在谢伟志的泥塑工作室,客户定制的形态各异的彩色泥塑整齐摆放着。谢伟志随手拿起一件作品介绍道:“泥塑的创新发展主要是采用了新材料,从传统胶土改用彩陶,使得作品颜色更加多样,更受客户的欢迎和喜爱,而且作品做好之后通过低温烤制定型后,可永久保存。”
“叮咚叮咚”,谢伟志的手机不时响起,网上订单又来了。“目前,我的彩色泥塑作品主要以网店接单为主,人物、动物、场景皆可来图定制,价格300至500元不等,每月大约有200单左右。”如今,泥塑已成为谢伟志的谋生手段。然而,在他看来,泥塑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情感寄托,一份社会责任。
“师父将他的手艺传给了我,我若是发展好就是对师父最好的报答。我常想,有这门技艺总要做点有意义的事情。”谢伟志看着眼前的作品若有所思。
未来,谢伟志希望能做一组与池州有关的名人彩色泥塑,为池州历史文化增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