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版
发布日期: 2023年10月07日
“新农人”携手“老把式”接力多种粮种好粮
  □记者 陈淑芬
  “这个品种还不错啊,颗粒饱满,今年气温低了,要是高一点就更好了……”初秋时节,在贵池区秋江街道普庆村的一大片水田里,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摆动,一老一少拿着铁锹漫步其中,时不时掰开稻秆、托起稻穗凑头讨论。
  这个“巡田二人组”便是王实青和王高林,他们是父子,亦是并肩“作战”的伙伴。这些天,眼看水稻终于要迎来丰收,已经连续4个多月吃住在田间的他们,虽然有些疲惫但更多的是开心。
  今年54岁的王实青是当地有名的种田“老把式”,有着一肚子的“种粮经”,而他对土地深厚的情感和天生的敏感,正源于他的父亲。“1983年,我父亲带着我们几个孩子靠着100多亩地,当年就成了村里第一个‘万元户’,还受到县里的表彰。”王实青的眼中充满自豪,父辈起早贪黑的劳作场景深深烙在他的脑海里,与其手上的老茧一起“推”着他在务农路上越走越远。
  “从100亩到1000亩”,从父亲手上接下担子,王实青便默默许下心愿,这在当时是个“天文数字”,他却倔强地坚持下来。“种粮,让我从‘糠坛子’跳进了‘蜜罐子’。国家政策好,重视农业发展,没有什么不可能的。”王实青说。
  如今,在土地流转的好政策下,王实青承包的种植面积突破1000亩,曾经被大家视为“天方夜谭”的心愿早已成为事实。与此同时,他的果敢被儿子王高林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2019年,“回乡跟着父亲种田”的想法涌入王高林的脑海,看着手机里关于智慧农业的新闻报道,他百感交集:“父亲年纪大了,我想为他多分担些,加上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和扶持力度越来越大,希望能够用自己的新视野帮助父亲跟上新时代,一起为粮食安全贡献微薄力量。”
  次年,大学毕业后的王高林毅然回到家乡,并和父亲商量投资7万余元购买了植保无人机,通过参加线上线下培训课程自主学习操作技巧。年轻人头脑灵活,接受新事物也快,王高林很快便初步掌握了科学种田的“门道”,看着秧苗一天天由青绿变成金黄,父子俩的干劲越来越足。
  随着种植经验的日积月累,王高林从只能帮父亲打杂的“小跟班”逐渐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种田主力,不仅让自家的1000多亩地实现了全程机械化,还为周边农户提供全程社会化农业生产服务。
  “现在不比我们那时候了,只知道面朝黄土背朝天,你看他们年轻人种田多方便!我可以放心把良种选育、生产推广的活儿交给儿子了。”好的品种和先进技术推广需要新一代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人去做,王高林采用的现代化种田方法,开拓出广阔的市场空间,王实青对他的表现非常认可。
  王高林说,父亲最初的心愿是“多种粮”,他希望能给这个愿望再添一把火,那就是依托农业产业化,从田间地头不断拓展延伸产业链,将1000多亩地打造成以新品种、新技术为示范的展示区,带动更多周边农户“种好粮”,实现增收致富。
  大型拖拉机、旋耕机、插秧机、联合收割机……十余台现代化农业机械,成了父子俩追梦沃野的底气。从干体力活到干技术活,从收成“看天”到增收“靠技”,“90后”小伙王高林正在尝试用全新思维耕耘希望的田野,全力促进粮食丰产丰收,同时实现人生价值,彰显新时代新农人的风采。
  “今年又是个丰收年,估计亩产得有1500多斤。”丰收在望,王实青、王高林父子俩在田野边并肩而立,笑着说。

Copyright 2023 池州市传媒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闻热线:0566-2316660 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566-2029950 举报邮箱:czxwwyx@163.com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6-2029950 地址:池州市贵池区长江南路与石城路交叉口广电大楼 机关纪委的电话:0566-2029950

版权所有:池州市传媒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34120220004 联系电话:0566-2317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