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版
发布日期: 2023年05月18日
科技赋能绘就“莓”好“蓝”图
□记者潘欢欢
  新引进的智能水肥灌溉一体自动化系统,运用5G物联网技术,可以使用手机、电脑等端口,对园区进行实时监控。只要一个人,就能对蓝莓基地进行日常管理。”5月12日,在东至县尧渡镇建东村的千亩蓝莓基地,池州尧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科刚一边查看控制器屏幕,一边向记者介绍基地情况。
  在栽种基地3号大棚内,记者留意到,这里的蓝莓并不是直接种植在土壤里,而是通过盆栽种植。每一个盆里的蓝莓都被“戴”上了一个黑色的圆圈,盆与盆之间有管道相连。仔细观察会发现,圆圈上排列着针眼一般密集的小孔,一滴滴水肥通过这些管道上的针孔滴进盆里,输入到每一颗蓝莓。
  施哪种肥?浇多少水?怎么配比?技术人员根据监测数据调配好。肥水配比完成后,在系统调好各项参数,通过管道精准输送到每一颗蓝莓,实现定时定量灌溉与施肥。“基地实现数字化管控,人工只负责配水肥、日常巡检以及维护硬件设施,一个人就可以管一千亩地的水肥灌溉,坐在家里就能浇水。”张科刚打开手机说,“这不仅能降低人工成本,更能消除因人工经验不同而造成的误差,减少水肥浪费。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保护了土壤。”
  科技赋能,是尧渡镇建东村千亩蓝莓基地的一大亮点。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该蓝莓基地依托全程覆盖5G网络,通过计算机采集基质培养料的营养成分、干湿度、酸碱度等数据,根据不同生长期,对每一株蓝莓精准调控,实施水肥一体化智能滴灌。2021年,池州尧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流转建东村1200余亩土地,从事蓝莓种植。“传统的地栽蓝莓,浇水、施肥人工投入大、成本高,常常因施肥不均导致种植效果不佳。”张科刚说,2022年,他多次前往外地学习,引进“奥尼尔”“绿宝石”“H5”等优质蓝莓品种,并邀请中国农业大学相关教授对基地进行技术指导。
  目前,产业园拥有50亩种苗资源圃、100亩育苗产业区、100亩大棚产业区以及150亩的露天产业区,每年育苗15万棵,销售蓝莓3000吨,年销售额约1500万元。
  “千亩蓝莓基地建设是我们开展数字农业的试点项目,希望通过该项目的成功实施,带动村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数字农业。”建东村党总支书记江兰说。“我村还积极争取沿途道路硬化、电力、蓄水池等建设工程,为后续打造农旅融合产业做好准备工作。”江兰说。
  蓝莓经济价值高,不仅可以作为水果食用,还能通过花青素萃取、果酒深加工等方式提高附加值。“下一步,尧渡镇将结合蓝莓特点,鼓励种植大户开展蓝莓采摘活动,促进农旅融合发展。同时计划与酒庄、食品厂等企业合作,串珠成链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将蓝莓产业打造成村民致富的新亮点,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尧渡镇农办主任亢四毛告诉记者。

Copyright 2023 池州市传媒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闻热线:0566-2316660 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566-2029950 举报邮箱:czxwwyx@163.com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6-2029950 地址:池州市贵池区长江南路与石城路交叉口广电大楼 机关纪委的电话:0566-2029950

版权所有:池州市传媒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34120220004 联系电话:0566-2317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