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3版
发布日期: 2023年04月28日
霄坑村歌真嘹亮 唱响产业兴旺曲

  霄坑茶园航拍图。通讯员范欣摄

  □通讯员胡雨松王锐
  “九华深处走出霄坑的身影,龙袭山泉流淌着霄坑诗情。晒衣竹竿上晾晒霄坑岁月,火红杜鹃花装点霄坑梦境……”4月8日,在2022中国村歌大赛总决赛中,贵池区梅村镇霄坑村村歌《九华深处神奇霄坑》喜获一等奖。
  嘹亮村歌声声唱出霄坑美丽村景,美丽村景处处体现霄坑和谐村情。算上这块“有声”奖牌,过去20多年,霄坑村已经陆续捧回15项“国字号”荣誉。这座藏在大山里的小小村落,魅力何在?
  绿色基底绘就“茶业”兴旺
  霄坑村位于皖南山区腹地,平均海拔700多米,云山雾绕,水汽丰沛,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96%以上。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十分有利于绿茶生长。
  绿水青山,是霄坑村的先天禀赋,也离不开后天守护。
  王建伟是霄坑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是土生土长的霄坑人。王建伟回忆,30多年前,村里茶叶产业还没有进行整体规划布局,村民“靠山吃山”单打独斗成了习惯,茶叶生产小作坊一度达到30家,“早年确实有一部分村民靠此增收致富,但放眼长远,这种模式注定不可持续。”王建伟说,在当时,小作坊的无序发展让毁林种茶现象时有发生。
  霄坑村痛定思痛,把“严禁毁林种茶,保护生态环境”写进了《村规民约》,一户一策。同时,严格执行林木限伐制度,采伐审批一支笔,记录一本账,砍一块,造一片,封育一片。因造林成果突出,2000年,霄坑村获得了第一项“国”字号荣誉——“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
  为守护绿水青山,霄坑村还规定在全村范围内禁止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生长激素等人工合成物,彻底关闭村内木材加工厂、地板条厂,严禁伐木烧炭。一系列措施让霄坑村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茶更香了。
  2018年初,霄坑村集结了村内6家茶叶龙头企业,成立霄坑村茶叶协会,采取“协会+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改良茶叶生产制作、统一产品品牌包装,将小作坊“蝶变”成现代化的茶业企业,并顺势举办茶叶开园节,将“池州霄坑绿茶”品牌推向安徽乃至全国市场。
  如今霄坑绿茶的茶园面积已达到近6000亩,年产量14万斤,产值近6000万,茶农人均收入近3万元,小小一片茶,成为村民致富的“金叶子”。根据2022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霄坑绿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6.51亿元。
  红色文化助力乡村环境升级
  霄坑绿茶”让地处深山、藏在深闺的小山村名声大噪,各地游客慕名而来。目前,霄坑村引导有条件的村民新建15家星级“农家乐”和2处特色民宿,打造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乡村休闲旅游和疗休养基地,满足都市人“望山、见水、寻乡愁”的愿望,秀美山村发展成为皖南网红旅游目的地。每逢节假日,前来“赏田园风光、品农家菜肴、购霄坑绿茶、住农家民居”的游客络绎不绝。
  2021年6月,位于霄坑村的中共黄西工委纪念馆正式揭牌,更是为霄坑乡村旅游注入了“红色基因”,成为游客必到打卡点。
  “霄坑村的生态环境非常好,在此基础上,我们摸索‘红+绿’的模式,红色旅游+绿色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平台。”为进一步提升旅游品质,近年来,王建伟带领霄坑村围绕红色文化和绿色生态两条主线,对村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进行整治改善,干净平整的柏油路,整齐划一的太阳能路灯,错落有致的房屋,漂亮生动的文化墙,霄坑村已是一幅秀美田园画卷。
  过去,茶季结束村里恢复冷清;现在,“茶季结束就忙农家乐”成为不少村民的生活常态。“最终的目标是让茶产业营收成为附带收入,让乡村旅游变成重头戏。”王建伟介绍,目前霄坑村已经建成了300米的茶旅步道观光路线,下一步,准备再整合现有加工厂,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加工,推动茶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

Copyright 2023 池州市传媒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闻热线:0566-2316660 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566-2029950 举报邮箱:czxwwyx@163.com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6-2029950 地址:池州市贵池区长江南路与石城路交叉口广电大楼 机关纪委的电话:0566-2029950

版权所有:池州市传媒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34120220004 联系电话:0566-2317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