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3年04月28日
呵护大地 拥抱家乡
人间四月天,最美紫云英。微风拂过,贵池区梅村镇长山村的“新型绿肥产品创制与产业化”试验示范基地,成片的紫云英摇曳生姿,成群的蜜蜂在紫红色的花瓣上翩翩起舞,采花酿蜜。
4月15日,“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型绿肥产品创制与产业化”项目进展研讨会在池州举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曹卫东带领自己的科研团队和农业专家、涉农部门负责人、涉农企业代表参观了该基地。
研讨会间隙,记者对曹卫东进行了专访。
□记者张敏
情系土地 矢志绿肥科研
曹卫东是贵池区牛头山镇木闸社区(原木闸乡)人,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山西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新型绿肥产品创制与产业化”项目负责人,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研究绿肥,就是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和大家一起给大地更好地呵护。”当记者问起他怎样走上绿肥科研之路时,曹卫东动情地说。
出身农家的曹卫东对土地一直有着特别深厚的情感。当年,填报高考志愿时,他前三个志愿填报的都是农业大学。1990年,从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毕业后,曹卫东被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做研究员。从此,他就一头扎在绿肥研究领域。
“绿肥就是用绿色植物体如紫云英、毛叶苕子等制成的肥料。用作绿肥的绿色植物体翻压回田后可为农作物提供有机肥源,实现农田生物耕作。”一提起绿肥,曹卫东就打开了话匣子:“这些年,农田土壤退化一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使用绿肥不仅可以减施化肥,还可以从内源驱动土壤健康,让土壤恢复活力,让土壤自身拥有一个强大的调节能力,一定程度上起到治本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说,‘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们得找出呵护土地的科学方法!我研究的是绿肥驱动土壤健康这一块,就是利用它的生物工作调控健康土壤,以健康土壤来生产优质产品,让农业增效,农民有好的收益。”曹卫东言语中透着一份庄重。
为了研究如何更好地呵护耕地,30多年来,曹卫东的足迹踏遍全国各地应用绿肥示范基地,不知道有多少个严寒酷暑在田间地头度过。为了赶时间,风餐露宿是家常便饭。有时,甚至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30多年潜心绿肥科研与开发应用,曹卫东成果丰硕。他成功主持了多项国家科研项目,并曾荣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省部级以上奖励。
“曹老师是一位非常让人敬佩的科学家。他这一辈子都在做绿肥事业,而且做得非常好。”采访中,在“新型绿肥产品创制与产业化”项目池州实验基地开展实验工作的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卜容燕由衷地说。
绿肥结缘 项目落户池州
“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新型绿肥产品创制与产业化’项目落户池州,我非常高兴。”采访中,曹卫东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起这个项目有关情况。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耕地质量、农田绿色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能够在化肥减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等方面发挥高效作用的绿肥释放巨大的发展空间。“十四五”期间,国家启动新一轮重点研发计划,一个重大专项“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以及农田绿色投入品”里设置了“绿肥新产品创制与产业化”项目。该项目有“企业创新联合体”这一类型,需要企业作为首席单位来牵头。“恰好池州有一家叫‘茂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企业,做绿色肥料非常有名,公司理念、内涵与项目理念、内涵非常契合。”于是,曹卫东和他的科研团队与茂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强强联手,利用绿肥科研优势与企业绿色产品优势,通过公平竞争,将科技部的这个项目争取下来。
“这个项目落地池州,面向全国。”曹卫东详细地向记者介绍道:“具体来讲,池州承担了稻区科研的两个任务,一是农田的节肥减排,就是节省肥料,减少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二是针对稻区的一些土壤退化问题,以池州为依托,同时在芜湖也设点,进行降镉等实验和示范。其中,池州绿肥示范项目核心试验示范面积达500亩,承担了不同绿肥品种展示、稻田不同绿肥种植方式和中籼再生稻套种紫云英种植模式等示范任务。”
2021年12月,“新型绿肥产品创制与产业化”项目启动后,曹卫东多次回到项目实施基地池州、芜湖,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开展科研工作。目前,曹卫东和他的团队已创制出一批新型绿肥增效产品,探索出适用于各区域的绿肥协同增效产品节肥、减排、控镉技术模式。在项目示范推动下,目前池州累计利用冬闲田发展绿肥种植面积达13万多亩。“这个项目来之不易,前期我们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好在经过一年零五个月不到的时间,池州项目建设进展良好,为我们提供了非常珍贵的研究数据。”曹卫东感慨地说。
乡情难忘 殷殷寄语未来
“家乡的变化太大了,简直是翻天覆地!这几年,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道路变化最明显,四通八达,所以近些年我回家的频率也高了。”说起池州的发展,曹卫东连连感叹。
“池州是我的家乡,我由衷希望家乡发展得更好更快。”曹卫东说,他一直关注家乡的发展,想为家乡的发展尽份力。从2008年开始,他和他的团队便与市农科院有过绿肥研究与应用方面的交流探讨,进行过一些有益的合作尝试。最让他感到欣慰的是,池州作为首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一直坚守绿色发展理念,紧跟时代步伐,追求高质量发展。“希望我们‘新型绿肥产品创制与产业化’项目,能最大限度地助力池州的绿色发展,给池州大地以更好地呵护。”
“池州是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我觉得这张牌还要坚持打好。”对家乡的农业发展,曹卫东寄语殷殷:“第一,要打好农田生态牌,利用好的农田生态,做大做强优质稻米产业;第二,打好山地生态牌,池州茶产业发展空间广阔,不仅要追求产量,而且要追求高质量。打好绿色牌和生态牌,池州农业一定有光明的未来!”
4月15日,“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型绿肥产品创制与产业化”项目进展研讨会在池州举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曹卫东带领自己的科研团队和农业专家、涉农部门负责人、涉农企业代表参观了该基地。
研讨会间隙,记者对曹卫东进行了专访。
□记者张敏
情系土地 矢志绿肥科研
曹卫东是贵池区牛头山镇木闸社区(原木闸乡)人,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山西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新型绿肥产品创制与产业化”项目负责人,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研究绿肥,就是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和大家一起给大地更好地呵护。”当记者问起他怎样走上绿肥科研之路时,曹卫东动情地说。
出身农家的曹卫东对土地一直有着特别深厚的情感。当年,填报高考志愿时,他前三个志愿填报的都是农业大学。1990年,从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毕业后,曹卫东被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做研究员。从此,他就一头扎在绿肥研究领域。
“绿肥就是用绿色植物体如紫云英、毛叶苕子等制成的肥料。用作绿肥的绿色植物体翻压回田后可为农作物提供有机肥源,实现农田生物耕作。”一提起绿肥,曹卫东就打开了话匣子:“这些年,农田土壤退化一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使用绿肥不仅可以减施化肥,还可以从内源驱动土壤健康,让土壤恢复活力,让土壤自身拥有一个强大的调节能力,一定程度上起到治本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说,‘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们得找出呵护土地的科学方法!我研究的是绿肥驱动土壤健康这一块,就是利用它的生物工作调控健康土壤,以健康土壤来生产优质产品,让农业增效,农民有好的收益。”曹卫东言语中透着一份庄重。
为了研究如何更好地呵护耕地,30多年来,曹卫东的足迹踏遍全国各地应用绿肥示范基地,不知道有多少个严寒酷暑在田间地头度过。为了赶时间,风餐露宿是家常便饭。有时,甚至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30多年潜心绿肥科研与开发应用,曹卫东成果丰硕。他成功主持了多项国家科研项目,并曾荣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省部级以上奖励。
“曹老师是一位非常让人敬佩的科学家。他这一辈子都在做绿肥事业,而且做得非常好。”采访中,在“新型绿肥产品创制与产业化”项目池州实验基地开展实验工作的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卜容燕由衷地说。
绿肥结缘 项目落户池州
“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新型绿肥产品创制与产业化’项目落户池州,我非常高兴。”采访中,曹卫东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起这个项目有关情况。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耕地质量、农田绿色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能够在化肥减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等方面发挥高效作用的绿肥释放巨大的发展空间。“十四五”期间,国家启动新一轮重点研发计划,一个重大专项“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以及农田绿色投入品”里设置了“绿肥新产品创制与产业化”项目。该项目有“企业创新联合体”这一类型,需要企业作为首席单位来牵头。“恰好池州有一家叫‘茂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企业,做绿色肥料非常有名,公司理念、内涵与项目理念、内涵非常契合。”于是,曹卫东和他的科研团队与茂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强强联手,利用绿肥科研优势与企业绿色产品优势,通过公平竞争,将科技部的这个项目争取下来。
“这个项目落地池州,面向全国。”曹卫东详细地向记者介绍道:“具体来讲,池州承担了稻区科研的两个任务,一是农田的节肥减排,就是节省肥料,减少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二是针对稻区的一些土壤退化问题,以池州为依托,同时在芜湖也设点,进行降镉等实验和示范。其中,池州绿肥示范项目核心试验示范面积达500亩,承担了不同绿肥品种展示、稻田不同绿肥种植方式和中籼再生稻套种紫云英种植模式等示范任务。”
2021年12月,“新型绿肥产品创制与产业化”项目启动后,曹卫东多次回到项目实施基地池州、芜湖,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开展科研工作。目前,曹卫东和他的团队已创制出一批新型绿肥增效产品,探索出适用于各区域的绿肥协同增效产品节肥、减排、控镉技术模式。在项目示范推动下,目前池州累计利用冬闲田发展绿肥种植面积达13万多亩。“这个项目来之不易,前期我们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好在经过一年零五个月不到的时间,池州项目建设进展良好,为我们提供了非常珍贵的研究数据。”曹卫东感慨地说。
乡情难忘 殷殷寄语未来
“家乡的变化太大了,简直是翻天覆地!这几年,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道路变化最明显,四通八达,所以近些年我回家的频率也高了。”说起池州的发展,曹卫东连连感叹。
“池州是我的家乡,我由衷希望家乡发展得更好更快。”曹卫东说,他一直关注家乡的发展,想为家乡的发展尽份力。从2008年开始,他和他的团队便与市农科院有过绿肥研究与应用方面的交流探讨,进行过一些有益的合作尝试。最让他感到欣慰的是,池州作为首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一直坚守绿色发展理念,紧跟时代步伐,追求高质量发展。“希望我们‘新型绿肥产品创制与产业化’项目,能最大限度地助力池州的绿色发展,给池州大地以更好地呵护。”
“池州是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我觉得这张牌还要坚持打好。”对家乡的农业发展,曹卫东寄语殷殷:“第一,要打好农田生态牌,利用好的农田生态,做大做强优质稻米产业;第二,打好山地生态牌,池州茶产业发展空间广阔,不仅要追求产量,而且要追求高质量。打好绿色牌和生态牌,池州农业一定有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