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3年01月10日
行行重行行
雨停了。老胡撂下早餐的碗筷,套上那件印有护林标志的黄马甲,瞄了瞄天边的云彩,攥起砍刀,出门去。
老胡,大名胡守林,共产党员,55岁,是新义乡马形山段护林员。马形山是九凤山的余脉,在新义乡辖区内有5000余亩,全由老胡巡护。
雨后的马形山,云蒸霞蔚,峰峦叠翠,生机勃勃。隔着远远的阔野,老胡便听见了山吟水唱的歌喉,闻到了草木焕发的清香。
像往常一样,刚入垭口,喜鹊小花便立在崖旁青梢上冲他喳喳地叫。小花是他四年前救下的雏鹊的昵称。那是5月的一个傍晚,老胡巡至叫老鹰嘴的地方,忽然听到一阵雏鸟凄厉的叫声,他循声寻去,原来是只受伤的小喜鹊。灌木丛中,它高昂着头,扑棱着翅膀,急急地叫着,发出求救的信号。老胡没多想,便将它带回家,悉心疗养。放归山林后,老胡每次巡山,它总是热情迎迓。
告别小花,老胡俯下身,将裤脚紧紧地扎进高帮迷彩鞋里,抽出别在腰间的砍刀往里走。
巡山护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巡山,可不是随便走走那么简单。在没有路的山间,爬坡过岭,翻岩越涧,度林穿莽,披荆斩棘,每前进一步都不容易——连滚带爬,鼻青脸肿,头破血流,是常有的事。山中四季,虫蝎层出,野兽时现,巡山途中与猛禽怪兽遭遇,被恶蝇毒虫噬咬也时有发生。护林,更不是走马观花那般轻松,要始终保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自觉与警醒,要防火,要防盗,还要注意病虫害疫情……
巡山有常规路线,也有机动路线,一切都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今天他要去一个叫茶叶岭的地方,那里有一片杉树林,过去常有人趁采野茶的机会,盗伐杉木。
护林防火不怕没事,就怕有事。一丝烟气也许就是一场大火,一点火星也许会让满山的林木毁于一旦。在森林防火季节,重要的火灾隐患点则是每巡必到之处。接下来老胡去了马尾坡。这里芭茅匝地,细竹遍野,山势低缓,毗邻耕地,农人时常烧荒积肥,是火灾易发之地。虽然几年前老胡利用巡山之际栽植的防火林带长势喜人,已初步形成防火护林之势,但他始终不敢掉以轻心。他永远不会忘记几年前的一个深秋,那次因农人在自家的耕地里烧土粪灰而险些酿成灾患的火情。要不是他在不远处巡山发现有起火迹象,及时赶到的话,后果不堪设想。也就是这次,由于跑得太急,被匍匐的藤蔓绊倒,重重地摔了一跤,以致左脸被竹桩划出一道深长的血口,至今还残留着斜长的疤痕,右膝也受到了二次伤害。除了防火、防盗,山林里还有另一种潜在的威胁——病虫害,被护林员称为“不冒烟的火灾”,要时刻注意。从马尾坡下来,已是午后。他感到有些饿乏,在一块蔽阴的崖壁处坐下,取下水壶,嚼了一包方便面和一小袋花生,顾不上多休息一会儿,便抄近路穿过枫树沟前往马头岭。马头岭是马形山的主峰,峰峦幽谷,松林密布,遮天蔽日。松树极易患松材线虫病,这种病又被称为松树的“癌症”,是造成松林大面积受损的主要病害。松材线虫病主要通过观察针叶颜色的变化来判断。颜色变黄甚至变红变褐色,十有八九是得了这种病。一旦发现苗头要立即上报,阻断这种病虫危害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早发现早治疗。
当老胡巡遍了整片松林,翻过峰巅就近沿着马头岭北面的峡谷下山的时候,天色已暗淡了下来,整个山林顿时变得阴森森的,有些骇人。这里,曾给他留下过可怕的记忆和痛苦的遭遇——与过境的孤狼对峙、被土腹蛇咬伤……因此,老胡每次经过此处都十分警惕,总是习惯性地用刀背猛击几下沿途的石头,以此震慑周边的野生动物,宣示自己的存在。山高林深,人迹罕至,毒虫爬行,野兽出没,其实,每一次穿行都像是一场未知的探险。看来“敲山震虎”“打草惊蛇”之类的成语,对护林员而言,不光是日常用语,更是保护自己的宝贵经验和重要手段。
熟悉的人都知道老胡巡山有三宝:水壶、腰包、砍刀。为了便于携带,老胡创造性地将三者统摄于一根腰带之上,别在腰间,简便易行。其实他还有一宝:铁锹。只是通常放在山里,老胡常用它整理道路、排水引流、为受保护树种培根覆土。就这样,老胡每天带着他的“三宝”,从早上出门,到傍晚归来,翻山越岭,观察火情灾情,劝阻盗采盗伐者……周而复始,除雨雪天气,日日逡巡,辛苦万分。山路崎岖,杂草丛生,他每天要走几十公里,有时很晚才能回家。5000余亩山林,至少两天才能巡完一遍。渴了,取下水壶喝一口;饿了,打开腰包吃点干粮;累了,就扯开嗓子对着大山吼几声……
常年巡山护林,老胡付出得太多,亏欠家人的也太多。二十年来他没有很好地陪伴家人、操持家务。从小学到高中,他只参加过儿子一次初三家长会;父亲生病卧床半年,他没有完整地服侍过一天;家里有8亩田地,耕种几乎全靠妻子一人……
行行重行行,山林寄衷情。二十年来,胡守林甘于清贫,忠于职守,不畏艰险,默默无闻,像他的名字一样与大山为伴,用初心和坚守践行一个共产党员的忠诚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