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2年09月27日
方志敏与池州土地革命
方志敏,1899年8月生于江西省弋阳县。1928年参与领导弋横起义,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1934年11月初率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皖南,浴血奋战两月有余,后被俘牺牲于江西南昌。方志敏在狱中留下的《可爱的中国》《清贫》等光辉名篇,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被毛泽东誉为“民族英雄”。
20世纪30年代的1930-1935年间,方志敏烈士的革命活动,曾深刻影响到池州土地革命。他创建的红十军曾攻打过池州土地上的反动政权;他所在的闽浙赣省委曾直接领导包括池州在内的皖南各地党组织;他创建新苏区的战略计划直指包括池州在内的皖赣边和皖南;他率领的红十军团最后转战皖南,北上抗日的旗帜一度辉映在池州的山水之间。这些活动,持续影响了池州土地革命的历史进程,已深深刻印进池州革命史册,其中所蕴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必将永远在池州这块革命热土之上传承光大。
红十军攻打秋浦县
1930年红十军攻打秋浦县,是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对池州土地革命的早期影响。它为池州土地革命的发展播下了火种,创造了条件。
避实就虚,红十军攻打秋浦县。
1928年1月方志敏参与领导的弋横农民武装起义,开辟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又称闽浙赣革命根据地)。这块根据地全盛时期有50余县,各项建设生气勃勃,毛泽东称之为“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
1930年蒋、桂、冯、阎军阀混战中原,中共赣东北省委和方志敏抓住战机,根据地获得大发展,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1930年9、10月份,在李立三“左”倾路线影响下,红十军出击九江。但红十军并没有强取九江,而是避实击虚,挥师东进,攻打秋浦(即至德,1914-1932年改名秋浦),出击东流,直接威胁国民党安徽省府所在地——安庆。
1930年11月5日晚,红十军约3000多人在秋浦的龙泉湾,与敌波阳、秋浦联防队接火,全歼联防队,击毙队长范占元。接着,一夜急行军一百二十里,冲破陈家镇、罗家亭、尧渡街三道防线,于6日凌晨两点钟到达秋浦县城附近的鹫台山脚下。
攻占秋浦县,接受32名师生参加红军。
红军攻占秋浦县城后,在秋浦县立南门岭高等小学堂教务主任刘进贤接应下,迅速进驻南门岭高等小学堂。刘进贤早年投身革命,后与赣东北党组织接上关系。他利用课余之暇,经常与学生谈论国事,激起学生参加红军的强烈愿望。这次红军攻打秋浦固然是战略上的避实击虚,但其中也有接走这批学生的目的。因为,根据地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知识分子,更缺少救治伤员的医务人员。先头部队在刘进贤引导下,走进学校,将进步学生召集到一起,进行思想动员。当即就有32名师生报名参加红军。刘进贤将事先准备好的一叠红绸布披到每个人的肩上。
师生们到达赣东北省委驻地葛源后,方志敏亲自看望并作指示。他说学习医务,将来为红军战士治伤治病,这同当战士上前线打仗同样重要,同样光荣。经过安排,32名师生在红军总医院学习6个月。结业后,有的留在红军总医院,有的分配到前线,有的分到省工农医院,为开辟和巩固赣东北苏区作出贡献。这些同志后来大部分在战斗中牺牲,只有两人被敌人逮捕释放后返回秋浦。
回师赣东北,创建池州大地上最早的红色政权。
红十军攻占秋浦县城后,捣毁国民党政府机关,砸开监狱,救出农民武装组织领导人刘学诚和一些进步人士等八九十人,打击豪绅地主,进行革命宣传。随后主动撤离秋浦,回师赣东北。
11月6日,红十军回师途中在大板一带作短暂停留。军部政治工作人员利用战斗间隙,到附近村庄动员和发动群众,在大板留下蒋乃之、刘学诚二人和红军政治部工作人员40余人。并当即分别在大板、昭潭、东坡畈建立3个红军局。红军局主要任务是:发动群众,组建武装,打击土豪劣绅,维护社会治安,负责给红军带路,运送支前物资和护送伤员。该红军局相当于乡苏维埃政府。
11月8日,从安庆派来的国民党军两个团在秋浦县城扑空后,便向大板方向扑来。他们在地主武装配合下,“围剿”红军局。三个红军局在几天之内先后被破坏,刘学诚、黄树生、刘发生等红军局主席和游击队长壮烈牺牲。
红十军攻克秋浦县城,东坡畈、大板、昭潭三个红军局的组建与解散虽然不过几天时间,但对扩大共产党和红军在群众中的影响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三个红军局是池州大地上最早建立起来的红色政权,它们的建立为后来池州革命斗争的发展和党组织的建立播下火种,为以后的皖赣苏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横向领导徽州工委
1932年12月,方志敏与赣东北省委开始横向领导中共徽州工委(后改建为皖南特委),有力促进皖南及池州各地党组织迅猛发展,池州土地革命烈火越烧越旺。
徽州工委的成立。
1930年2月,潜山爆发了“请水寨暴动”。这是大别山土地革命早期四次著名农民起义之一。9月暴动失败后,60余名起义人员跟随凌霄辗转来到皖南各地,从此将革命火种播散到包括池州在内的皖南大地。1931年2月,中共安徽省委派巡视员到徽州,了解到所辖10县已有7个县建立了组织。11月,中共芜湖中心县委决定在秋浦县的雁落坡成立中共徽州工委,以统一指导皖南各县革命斗争。徽州工委的建立,使皖南各县和赣北毗邻县连成一片,革命声势越来越大。徽州工委认为时机成熟,指示各县举行武装暴动。
1932年9月,中共秋浦县委决定举行暴动,然而时任县委书记李鸿鸣因刀伤复发,卧床不起,所以只得将暴动时间推迟。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在秋浦姚黄的储学炉没有接到通知,仍举行了暴动,终因孤军作战而失败。李鸿鸣、金步蟾等革命领导者被捕后被敌人杀害,秋浦县委遭到严重破坏,其他各县党组织也不同程度遭到破坏。后来,徽州工委根据中央指示,由秋浦雁落坡转移到歙县小练村(今属徽州区岩寺镇)。
尽管暴动失败了,但这次暴动在人民心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在池州革命斗争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闽浙赣省委横向领导徽州工委。
1932年3月,芜湖中心县委遭到破坏,徽州工委由此与上级党组织失去了联系。7月,徽州工委辗转与中央直接取得联系。与此同时,由于地理和工作上的原因,中共赣东北省委向中央请求管辖徽州工委,并实际发生横向联系,为徽州工委提供一年的活动经费。
1932年11月,赣东北省委改组为闽浙赣省委,其活动区域扩大到皖南。12月,经中央同意,徽州工委转属闽浙赣省委领导。1932年年底,方志敏领导的闽浙赣省委派宁月生(宁春发)前往歙县小练村,将徽州工委改组为皖南特委,并任特委书记,以加强对皖南党的工作的领导。
1933年6月,国民党当局制造“小练惨案”破坏了皖南特委机关。1933年冬,闽浙赣省委派李杰三在屯溪上街合记春药店建立秘密机关,重建皖南特委。
1934年1月,为打破敌人对闽浙赣苏区新的“围剿”,方志敏亲派刘毓标、陈直斋等一批苏区干部到皖南特委开展工作,以创建新的苏区。这些同志,与1930年请水寨暴动后从大别山辗转而来的革命同志,紧密战斗在一起。他们根据省委新的战略方针,1934年,迅速建立起了中共石青太中心县委、太平中心县委、贵秋东中心县委等党的组织,积极组织领导皖南各县包括贵秋东地区的土地革命运动。皖南及池州各地,在以方志敏为首的闽浙赣省委领导下,土地革命烈火烧得越来越旺。创建新的苏区为打破敌人新的“围剿”,方志敏针对性提出“创建新的苏区”战略方针,并推动创建了皖赣和皖南两块新的苏区,池州土地革命高潮也随之到来。
方志敏提出“创造新的苏区”战略方针。
1933年10月,国民党对全国各个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其中,以近20万兵力围攻闽浙赣根据地。1933年底,中共中央对中共闽浙赣省委进行了改组,决定由方志敏任省委书记。
针对敌人新的“围剿”,以方志敏为书记的闽浙赣省委,及时制定了反“围剿”战略方针“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创造新的苏区”,明确指出了苏区的发展方向,以皖、浙、赣边为主,强调红军主力必须跳向外线灵活作战;同时决定,派出一批重要干部和红军部队,赴皖南和皖赣边开创新的根据地。这样做不仅在战时能够更广泛地依靠群众,随时补充力量,增加回旋的余地,有效地打击敌人,更重要的是它巩固和扩大了苏区,增强了党和红军的力量,使革命的烈火更快形成燎原之势。
以创造新的苏区来打破“围剿”的策略,充分体现了方志敏灵活机动的战略思想。
皖赣新苏区的创建。
皖赣边包括江西北部浮梁、鄱阳、彭泽等8县以及安徽南部的秋浦、东流、贵池、祁门等县边区。在新苏区创建之前,皖赣边区就有较好的革命斗争基础。1930年夏秋,红十军向赣北、皖南出击,许多县都先后建立了党的县委和苏维埃政权。其中,在秋浦县设立过红军局。后虽遭挫折,但党和游击队的活动一直没有停止。
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后,为了实施“创造新的苏区”这一战略方针,方志敏先后直接派柳真吾、周成龙、王丰庆、匡龙海、余文先、叶钦、刘进贤、谭绪言(即兰进兴)、黄天贵、江天辉等人到秋浦、东流等皖赣边区领导革命斗争,他们与秋浦、东流的欧阳斌、江从新、倪南山、何少奇、江小妹、曹光前、张士其、黄炳炎等一起,经过艰苦的斗争,先后建立了中共皖赣特委、秋浦县委、东流县委等党的组织以及各级苏维埃政权和武装队伍,革命烈火燃遍了赣北及池州贵、秋、东大地。
皖赣特委为提高干部的政策水平,于1934年4、5月间,在皖赣交界的水岚山举办了为期7天的干部训练班,讲授“白区工作、土地分配、游击战争”等问题,参加学习的有浮梁、至德、彭泽、东流的学员200多人。7月,特委又根据形势发展,在浮梁清溪滩召开了婺源、浮梁、至德、彭泽、祁门等八县代表大会,为期4天,1000多名党政军代表参加了会议。干部训练班和八县代表大会,使党的方针、政策很快为农民所掌握。这样,各县、区、乡苏维埃政权迅猛建立起来。1934年8、9月间,皖赣苏区各县凡建立苏维埃的乡村,绝大部分都开展了土地革命,在至德、东流两县就有大板、思源、木塔、黎痕、官营、鹤延冲、七峰、香隅畈、苦栅垄、姚黄等村实行了分田分地运动。
土地革命运动的深入开展,使广大贫苦农民扬眉吐气。苏区掀起了参军参战,送粮送鞋,支援前线,保卫胜利果实的高潮。
皖南新苏区的创建。
皖南新苏区包括太平、黟县、歙县、石埭、祁门、休宁、贵池、秋浦、东流、青阳、绩溪、宣城、宁国、泾县、旌德等县边区。新苏区创建之前,1930年一批参加潜山请水寨暴动的革命者辗转此地,坚持斗争,使皖南形成比较好的党的工作基础。1931年11月,徽州工委成立,统一领导皖南各县党的组织。1932年12月,党中央批准皖南地方党组织划归闽浙赣省委直接领导后,省委派出一批干部到皖南加强党的工作,并将徽州工委改组为皖南特委。1933年6月小练惨案发生,皖南特委遭受严重挫折。同年下半年,闽浙赣省委再派出一批干部到屯溪,重建皖南特委。
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后,为了实施“创造新的苏区”这一战略方针,方志敏从白区工作训练班抽调刘毓标、陈直斋等一批干部,于1934年4月秘密派赴皖南,加强党的工作和准备武装暴动。这些干部扎根黟县柯村,不久便成立了中共太平中心县委,刘毓标任书记。他们运用赣东北根据地初创时的经验,经过近3个月的秘密串联群众、发展党员活动后,经省委同意,8月21日发起了著名的皖南柯村暴动。中共石埭县委组织发动本县人民参加了这次暴动。在不长的时间里,石埭县及其下辖五个区均先后建立了县、区苏维埃政权,其声势之大,前所未有。9月2日,一支由300多名指战员组成的红军游击大队在省苏维埃执行委员宁春生的率领下抵达柯村,随即成立了皖南特区苏维埃政府,宁春生任主席。下属的县、区、乡也纷纷建立苏维埃政权,进行了土地分配。石埭全县范围内土地分配工作3天时间就完成了。皖南新苏区各县建立了地方游击队,共600余人,还普遍建立群众武装农民团,共达4000多人。石埭在毛坦河、栏岗坑、新棚等地,参加农民团的有800余人,游击队员近百人。特区和县苏维埃还设立了工会、农会、妇女会等组织机构。另在石埭县新棚村建立了红军总医院。
皖赣和皖南两块新苏区,是在方志敏“创造新的苏区”战略思想指导下创造出来的伟大成果。新苏区的形成,部分调动了“围剿”基本苏区的国民党部队,使闽浙赣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一度出现好的转机,也使贵池、东流、秋浦等池州土地成为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池州革命历史光荣的一页。
率部转战皖南
1934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指示,方志敏率北上抗日先遣队挺进皖南。在12月谭家桥之战失利之后,方志敏率部转战于青阳、石埭等池州土地。途中,宣传抗日,会见地方党组织负责同志,留下武装力量帮助地方组织坚持斗争,并对新的形势下如何开展革命斗争进行指示。
北上抗日先遣队的组建及两个阶段的活动。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在长征前夕,1934年7月,为使中央主力红军安全转移,军委会决定派出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参谋长粟裕领导组成红七军团,以“抗日先遣队”名义东征闽浙皖,向方志敏闽浙皖赣苏区靠拢,以吸引国民党军的注意力。这支部队,就是人们常常提到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北上抗日先遣队从1934年7月7日瑞金出发,到最后1935年1月方志敏怀玉山被俘,历时半年之久。整个过程分为红七军团和红十军团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北上抗日先遣队6000余众于7月7日由瑞金出发,相继转战于闽东、闽北、浙江。后转战来到皖赣边,10月中旬,在皖赣特委引导下,来到至德黎痕一带进行休整,补充500余名兵员。
第二阶段,11月初,红七军团奉命转入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与红十军合编为第十军团,并成立以方志敏为主席的军政委员会,继续担任抗日先遣队任务。11月19日,寻淮洲率师先行,攻占皖南的绩溪、旌德。几天后,方志敏、刘畴西等人率红十军团主力也踏上了征程,并于12月10日在黄山汤口与十九师会合。此时,敌人调集重兵围追堵击,先遣队决定于黄山东麓谭家桥设伏歼敌。终因我军估计和准备不足而战斗失利,寻淮洲身负重伤,最终先遣队决定撤出战斗。
1934年12月17日,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抵达青阳县陵阳镇,后经南阳、六都、七都,达到石埭、太平、黟县交界的柯村苏区进行休整。
谭家桥战斗失利之后,从1934年12月下旬到1935年1月上旬,先遣队在皖南和皖浙赣边十余县地区往返、转移、奋战,但始终未能摆脱被动局面。1935年1月16日始,先遣队兵困怀玉山。至1935年1月下旬,除少数人员突出了重围,大部壮烈牺牲。刘畴西、方志敏等也先后在怀玉山东麓陇首村被捕。1935年7、8月间,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方志敏和其他几位革命同志在南昌英勇就义。
方志敏率部迈进池州红土地。
红十军团谭家桥战斗受挫后,方志敏同志带领600余人(包括伤员)向黟县柯村苏区转移。沿途一次次击退敌人的围追堵截,12月17日抵达青阳县陵阳镇。
先遣队挺进陵阳之时,击退了国民党自卫团的埋伏,并俘虏20余人。陵阳镇街上的店员、职员、手工业者、学校师生以及周边乡村的贫苦农民,自发热烈迎接红军到来。先遣队不失时机深入群众之中,进行宣传发动工作,并到处张贴“打倒蒋介石!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土豪劣绅!保卫中华民族!”等标语。
红军司令部设在街上“春和号”商店内,方志敏站在司令部门前,向乡亲们挥手致意,号召劳苦大众起来革命。他热切地告诉民众说:“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日下午,先遣队先头部队在石埭六都的高路亭附近老虎亭与国民党第十一路军的两个团发生激战。先遣队主力遂改变行军路线,从六都附近小路向南阳、七都大河口方向进发。途中宿营陵阳所村,司令部临时设在陈氏祠堂“太平山房”内,方志敏则住在附近商户陈先庆家,当地党组织安排人员协助警卫工作。当晚,皖南特委赶来向方志敏汇报了组织活动情况,直接接受方志敏指示。同时,皖南工委领导成员宁坤山也跟随红军到达石埭七都。宁坤山提出建立地方武装的要求,得到红军大力支持。红军留下1个班战士,帮助组成陵阳第一支红军游击队,由宁坤山任指导员。在此期间,红军队伍沿途刷写革命标语,宣传革命道理及党的抗日主张和政策。当年先遣队在现石台县大演乡新农村严家村民组所写的“北上抗日先遣队是你们年关困难的救星,要打破年关困难只有革命”“消灭保甲制度,打倒国民匪党”等标语至今仍清晰可辨,留下了光辉的革命足迹。
12月18日傍晚,方志敏到达石埭、太平、黟县交界的柯村苏区。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敲锣打鼓,杀猪杀鸡,热烈欢呼方志敏带来人民自己的队伍。方志敏指示部队将日用品留下来送给苏区人民,安排石埭新棚红军总医院医治伤病员,指示文工团举行军民联欢会。方志敏还会见了皖南特委和太平中心县委等负责同志,在听取皖南苏区情况汇报后,他指出整个形势发生了变化,指示要逐步把苏区转为游击区,坚壁清野坚持斗争,“紧握欃枪,任它风暴”。在群众大会上,方志敏带领全场群众高呼:“为争取北上抗日的最后胜利,造成千百万铁的红军!中国工农红军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休整三天后,12月22日黎明方志敏率部撤离柯村。
这次方志敏率红十军团转战池州,时间虽然很短,但影响深远。之后不久即引爆了池州土地上的轰轰烈烈的“年关暴动”,并对1935年贵秋东大地“高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也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20世纪30年代的1930-1935年间方志敏烈士一系列革命活动,对池州土地革命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方志敏创建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辐射下,池州土地上党的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创建起来,土地革命斗争风起云涌,红色政权星火燎原。在方志敏革命活动推动下形成的贵秋东革命根据地,使池州这块革命热土光荣地成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并与中央革命根据地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方志敏率部英勇奋战皖南,使池州成北上抗日先遣队休整与转战之地,从而为池州革命斗争史增加新的不平凡的一页。这些都是池州革命史的无上光荣,也是池州红色文化矿藏中至为宝贵的财富。
今天,池州全域是革命老区,老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当年那段红色历史,永远珍惜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红色故事,也将永远传承革命先烈所表现的那种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崇高革命精神,矢志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砥砺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方志敏烈士革命精神永放光芒!
20世纪30年代的1930-1935年间,方志敏烈士的革命活动,曾深刻影响到池州土地革命。他创建的红十军曾攻打过池州土地上的反动政权;他所在的闽浙赣省委曾直接领导包括池州在内的皖南各地党组织;他创建新苏区的战略计划直指包括池州在内的皖赣边和皖南;他率领的红十军团最后转战皖南,北上抗日的旗帜一度辉映在池州的山水之间。这些活动,持续影响了池州土地革命的历史进程,已深深刻印进池州革命史册,其中所蕴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必将永远在池州这块革命热土之上传承光大。
红十军攻打秋浦县
1930年红十军攻打秋浦县,是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对池州土地革命的早期影响。它为池州土地革命的发展播下了火种,创造了条件。
避实就虚,红十军攻打秋浦县。
1928年1月方志敏参与领导的弋横农民武装起义,开辟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又称闽浙赣革命根据地)。这块根据地全盛时期有50余县,各项建设生气勃勃,毛泽东称之为“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
1930年蒋、桂、冯、阎军阀混战中原,中共赣东北省委和方志敏抓住战机,根据地获得大发展,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1930年9、10月份,在李立三“左”倾路线影响下,红十军出击九江。但红十军并没有强取九江,而是避实击虚,挥师东进,攻打秋浦(即至德,1914-1932年改名秋浦),出击东流,直接威胁国民党安徽省府所在地——安庆。
1930年11月5日晚,红十军约3000多人在秋浦的龙泉湾,与敌波阳、秋浦联防队接火,全歼联防队,击毙队长范占元。接着,一夜急行军一百二十里,冲破陈家镇、罗家亭、尧渡街三道防线,于6日凌晨两点钟到达秋浦县城附近的鹫台山脚下。
攻占秋浦县,接受32名师生参加红军。
红军攻占秋浦县城后,在秋浦县立南门岭高等小学堂教务主任刘进贤接应下,迅速进驻南门岭高等小学堂。刘进贤早年投身革命,后与赣东北党组织接上关系。他利用课余之暇,经常与学生谈论国事,激起学生参加红军的强烈愿望。这次红军攻打秋浦固然是战略上的避实击虚,但其中也有接走这批学生的目的。因为,根据地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知识分子,更缺少救治伤员的医务人员。先头部队在刘进贤引导下,走进学校,将进步学生召集到一起,进行思想动员。当即就有32名师生报名参加红军。刘进贤将事先准备好的一叠红绸布披到每个人的肩上。
师生们到达赣东北省委驻地葛源后,方志敏亲自看望并作指示。他说学习医务,将来为红军战士治伤治病,这同当战士上前线打仗同样重要,同样光荣。经过安排,32名师生在红军总医院学习6个月。结业后,有的留在红军总医院,有的分配到前线,有的分到省工农医院,为开辟和巩固赣东北苏区作出贡献。这些同志后来大部分在战斗中牺牲,只有两人被敌人逮捕释放后返回秋浦。
回师赣东北,创建池州大地上最早的红色政权。
红十军攻占秋浦县城后,捣毁国民党政府机关,砸开监狱,救出农民武装组织领导人刘学诚和一些进步人士等八九十人,打击豪绅地主,进行革命宣传。随后主动撤离秋浦,回师赣东北。
11月6日,红十军回师途中在大板一带作短暂停留。军部政治工作人员利用战斗间隙,到附近村庄动员和发动群众,在大板留下蒋乃之、刘学诚二人和红军政治部工作人员40余人。并当即分别在大板、昭潭、东坡畈建立3个红军局。红军局主要任务是:发动群众,组建武装,打击土豪劣绅,维护社会治安,负责给红军带路,运送支前物资和护送伤员。该红军局相当于乡苏维埃政府。
11月8日,从安庆派来的国民党军两个团在秋浦县城扑空后,便向大板方向扑来。他们在地主武装配合下,“围剿”红军局。三个红军局在几天之内先后被破坏,刘学诚、黄树生、刘发生等红军局主席和游击队长壮烈牺牲。
红十军攻克秋浦县城,东坡畈、大板、昭潭三个红军局的组建与解散虽然不过几天时间,但对扩大共产党和红军在群众中的影响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三个红军局是池州大地上最早建立起来的红色政权,它们的建立为后来池州革命斗争的发展和党组织的建立播下火种,为以后的皖赣苏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横向领导徽州工委
1932年12月,方志敏与赣东北省委开始横向领导中共徽州工委(后改建为皖南特委),有力促进皖南及池州各地党组织迅猛发展,池州土地革命烈火越烧越旺。
徽州工委的成立。
1930年2月,潜山爆发了“请水寨暴动”。这是大别山土地革命早期四次著名农民起义之一。9月暴动失败后,60余名起义人员跟随凌霄辗转来到皖南各地,从此将革命火种播散到包括池州在内的皖南大地。1931年2月,中共安徽省委派巡视员到徽州,了解到所辖10县已有7个县建立了组织。11月,中共芜湖中心县委决定在秋浦县的雁落坡成立中共徽州工委,以统一指导皖南各县革命斗争。徽州工委的建立,使皖南各县和赣北毗邻县连成一片,革命声势越来越大。徽州工委认为时机成熟,指示各县举行武装暴动。
1932年9月,中共秋浦县委决定举行暴动,然而时任县委书记李鸿鸣因刀伤复发,卧床不起,所以只得将暴动时间推迟。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在秋浦姚黄的储学炉没有接到通知,仍举行了暴动,终因孤军作战而失败。李鸿鸣、金步蟾等革命领导者被捕后被敌人杀害,秋浦县委遭到严重破坏,其他各县党组织也不同程度遭到破坏。后来,徽州工委根据中央指示,由秋浦雁落坡转移到歙县小练村(今属徽州区岩寺镇)。
尽管暴动失败了,但这次暴动在人民心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在池州革命斗争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闽浙赣省委横向领导徽州工委。
1932年3月,芜湖中心县委遭到破坏,徽州工委由此与上级党组织失去了联系。7月,徽州工委辗转与中央直接取得联系。与此同时,由于地理和工作上的原因,中共赣东北省委向中央请求管辖徽州工委,并实际发生横向联系,为徽州工委提供一年的活动经费。
1932年11月,赣东北省委改组为闽浙赣省委,其活动区域扩大到皖南。12月,经中央同意,徽州工委转属闽浙赣省委领导。1932年年底,方志敏领导的闽浙赣省委派宁月生(宁春发)前往歙县小练村,将徽州工委改组为皖南特委,并任特委书记,以加强对皖南党的工作的领导。
1933年6月,国民党当局制造“小练惨案”破坏了皖南特委机关。1933年冬,闽浙赣省委派李杰三在屯溪上街合记春药店建立秘密机关,重建皖南特委。
1934年1月,为打破敌人对闽浙赣苏区新的“围剿”,方志敏亲派刘毓标、陈直斋等一批苏区干部到皖南特委开展工作,以创建新的苏区。这些同志,与1930年请水寨暴动后从大别山辗转而来的革命同志,紧密战斗在一起。他们根据省委新的战略方针,1934年,迅速建立起了中共石青太中心县委、太平中心县委、贵秋东中心县委等党的组织,积极组织领导皖南各县包括贵秋东地区的土地革命运动。皖南及池州各地,在以方志敏为首的闽浙赣省委领导下,土地革命烈火烧得越来越旺。创建新的苏区为打破敌人新的“围剿”,方志敏针对性提出“创建新的苏区”战略方针,并推动创建了皖赣和皖南两块新的苏区,池州土地革命高潮也随之到来。
方志敏提出“创造新的苏区”战略方针。
1933年10月,国民党对全国各个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其中,以近20万兵力围攻闽浙赣根据地。1933年底,中共中央对中共闽浙赣省委进行了改组,决定由方志敏任省委书记。
针对敌人新的“围剿”,以方志敏为书记的闽浙赣省委,及时制定了反“围剿”战略方针“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创造新的苏区”,明确指出了苏区的发展方向,以皖、浙、赣边为主,强调红军主力必须跳向外线灵活作战;同时决定,派出一批重要干部和红军部队,赴皖南和皖赣边开创新的根据地。这样做不仅在战时能够更广泛地依靠群众,随时补充力量,增加回旋的余地,有效地打击敌人,更重要的是它巩固和扩大了苏区,增强了党和红军的力量,使革命的烈火更快形成燎原之势。
以创造新的苏区来打破“围剿”的策略,充分体现了方志敏灵活机动的战略思想。
皖赣新苏区的创建。
皖赣边包括江西北部浮梁、鄱阳、彭泽等8县以及安徽南部的秋浦、东流、贵池、祁门等县边区。在新苏区创建之前,皖赣边区就有较好的革命斗争基础。1930年夏秋,红十军向赣北、皖南出击,许多县都先后建立了党的县委和苏维埃政权。其中,在秋浦县设立过红军局。后虽遭挫折,但党和游击队的活动一直没有停止。
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后,为了实施“创造新的苏区”这一战略方针,方志敏先后直接派柳真吾、周成龙、王丰庆、匡龙海、余文先、叶钦、刘进贤、谭绪言(即兰进兴)、黄天贵、江天辉等人到秋浦、东流等皖赣边区领导革命斗争,他们与秋浦、东流的欧阳斌、江从新、倪南山、何少奇、江小妹、曹光前、张士其、黄炳炎等一起,经过艰苦的斗争,先后建立了中共皖赣特委、秋浦县委、东流县委等党的组织以及各级苏维埃政权和武装队伍,革命烈火燃遍了赣北及池州贵、秋、东大地。
皖赣特委为提高干部的政策水平,于1934年4、5月间,在皖赣交界的水岚山举办了为期7天的干部训练班,讲授“白区工作、土地分配、游击战争”等问题,参加学习的有浮梁、至德、彭泽、东流的学员200多人。7月,特委又根据形势发展,在浮梁清溪滩召开了婺源、浮梁、至德、彭泽、祁门等八县代表大会,为期4天,1000多名党政军代表参加了会议。干部训练班和八县代表大会,使党的方针、政策很快为农民所掌握。这样,各县、区、乡苏维埃政权迅猛建立起来。1934年8、9月间,皖赣苏区各县凡建立苏维埃的乡村,绝大部分都开展了土地革命,在至德、东流两县就有大板、思源、木塔、黎痕、官营、鹤延冲、七峰、香隅畈、苦栅垄、姚黄等村实行了分田分地运动。
土地革命运动的深入开展,使广大贫苦农民扬眉吐气。苏区掀起了参军参战,送粮送鞋,支援前线,保卫胜利果实的高潮。
皖南新苏区的创建。
皖南新苏区包括太平、黟县、歙县、石埭、祁门、休宁、贵池、秋浦、东流、青阳、绩溪、宣城、宁国、泾县、旌德等县边区。新苏区创建之前,1930年一批参加潜山请水寨暴动的革命者辗转此地,坚持斗争,使皖南形成比较好的党的工作基础。1931年11月,徽州工委成立,统一领导皖南各县党的组织。1932年12月,党中央批准皖南地方党组织划归闽浙赣省委直接领导后,省委派出一批干部到皖南加强党的工作,并将徽州工委改组为皖南特委。1933年6月小练惨案发生,皖南特委遭受严重挫折。同年下半年,闽浙赣省委再派出一批干部到屯溪,重建皖南特委。
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后,为了实施“创造新的苏区”这一战略方针,方志敏从白区工作训练班抽调刘毓标、陈直斋等一批干部,于1934年4月秘密派赴皖南,加强党的工作和准备武装暴动。这些干部扎根黟县柯村,不久便成立了中共太平中心县委,刘毓标任书记。他们运用赣东北根据地初创时的经验,经过近3个月的秘密串联群众、发展党员活动后,经省委同意,8月21日发起了著名的皖南柯村暴动。中共石埭县委组织发动本县人民参加了这次暴动。在不长的时间里,石埭县及其下辖五个区均先后建立了县、区苏维埃政权,其声势之大,前所未有。9月2日,一支由300多名指战员组成的红军游击大队在省苏维埃执行委员宁春生的率领下抵达柯村,随即成立了皖南特区苏维埃政府,宁春生任主席。下属的县、区、乡也纷纷建立苏维埃政权,进行了土地分配。石埭全县范围内土地分配工作3天时间就完成了。皖南新苏区各县建立了地方游击队,共600余人,还普遍建立群众武装农民团,共达4000多人。石埭在毛坦河、栏岗坑、新棚等地,参加农民团的有800余人,游击队员近百人。特区和县苏维埃还设立了工会、农会、妇女会等组织机构。另在石埭县新棚村建立了红军总医院。
皖赣和皖南两块新苏区,是在方志敏“创造新的苏区”战略思想指导下创造出来的伟大成果。新苏区的形成,部分调动了“围剿”基本苏区的国民党部队,使闽浙赣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一度出现好的转机,也使贵池、东流、秋浦等池州土地成为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池州革命历史光荣的一页。
率部转战皖南
1934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指示,方志敏率北上抗日先遣队挺进皖南。在12月谭家桥之战失利之后,方志敏率部转战于青阳、石埭等池州土地。途中,宣传抗日,会见地方党组织负责同志,留下武装力量帮助地方组织坚持斗争,并对新的形势下如何开展革命斗争进行指示。
北上抗日先遣队的组建及两个阶段的活动。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在长征前夕,1934年7月,为使中央主力红军安全转移,军委会决定派出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参谋长粟裕领导组成红七军团,以“抗日先遣队”名义东征闽浙皖,向方志敏闽浙皖赣苏区靠拢,以吸引国民党军的注意力。这支部队,就是人们常常提到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北上抗日先遣队从1934年7月7日瑞金出发,到最后1935年1月方志敏怀玉山被俘,历时半年之久。整个过程分为红七军团和红十军团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北上抗日先遣队6000余众于7月7日由瑞金出发,相继转战于闽东、闽北、浙江。后转战来到皖赣边,10月中旬,在皖赣特委引导下,来到至德黎痕一带进行休整,补充500余名兵员。
第二阶段,11月初,红七军团奉命转入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与红十军合编为第十军团,并成立以方志敏为主席的军政委员会,继续担任抗日先遣队任务。11月19日,寻淮洲率师先行,攻占皖南的绩溪、旌德。几天后,方志敏、刘畴西等人率红十军团主力也踏上了征程,并于12月10日在黄山汤口与十九师会合。此时,敌人调集重兵围追堵击,先遣队决定于黄山东麓谭家桥设伏歼敌。终因我军估计和准备不足而战斗失利,寻淮洲身负重伤,最终先遣队决定撤出战斗。
1934年12月17日,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抵达青阳县陵阳镇,后经南阳、六都、七都,达到石埭、太平、黟县交界的柯村苏区进行休整。
谭家桥战斗失利之后,从1934年12月下旬到1935年1月上旬,先遣队在皖南和皖浙赣边十余县地区往返、转移、奋战,但始终未能摆脱被动局面。1935年1月16日始,先遣队兵困怀玉山。至1935年1月下旬,除少数人员突出了重围,大部壮烈牺牲。刘畴西、方志敏等也先后在怀玉山东麓陇首村被捕。1935年7、8月间,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方志敏和其他几位革命同志在南昌英勇就义。
方志敏率部迈进池州红土地。
红十军团谭家桥战斗受挫后,方志敏同志带领600余人(包括伤员)向黟县柯村苏区转移。沿途一次次击退敌人的围追堵截,12月17日抵达青阳县陵阳镇。
先遣队挺进陵阳之时,击退了国民党自卫团的埋伏,并俘虏20余人。陵阳镇街上的店员、职员、手工业者、学校师生以及周边乡村的贫苦农民,自发热烈迎接红军到来。先遣队不失时机深入群众之中,进行宣传发动工作,并到处张贴“打倒蒋介石!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土豪劣绅!保卫中华民族!”等标语。
红军司令部设在街上“春和号”商店内,方志敏站在司令部门前,向乡亲们挥手致意,号召劳苦大众起来革命。他热切地告诉民众说:“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日下午,先遣队先头部队在石埭六都的高路亭附近老虎亭与国民党第十一路军的两个团发生激战。先遣队主力遂改变行军路线,从六都附近小路向南阳、七都大河口方向进发。途中宿营陵阳所村,司令部临时设在陈氏祠堂“太平山房”内,方志敏则住在附近商户陈先庆家,当地党组织安排人员协助警卫工作。当晚,皖南特委赶来向方志敏汇报了组织活动情况,直接接受方志敏指示。同时,皖南工委领导成员宁坤山也跟随红军到达石埭七都。宁坤山提出建立地方武装的要求,得到红军大力支持。红军留下1个班战士,帮助组成陵阳第一支红军游击队,由宁坤山任指导员。在此期间,红军队伍沿途刷写革命标语,宣传革命道理及党的抗日主张和政策。当年先遣队在现石台县大演乡新农村严家村民组所写的“北上抗日先遣队是你们年关困难的救星,要打破年关困难只有革命”“消灭保甲制度,打倒国民匪党”等标语至今仍清晰可辨,留下了光辉的革命足迹。
12月18日傍晚,方志敏到达石埭、太平、黟县交界的柯村苏区。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敲锣打鼓,杀猪杀鸡,热烈欢呼方志敏带来人民自己的队伍。方志敏指示部队将日用品留下来送给苏区人民,安排石埭新棚红军总医院医治伤病员,指示文工团举行军民联欢会。方志敏还会见了皖南特委和太平中心县委等负责同志,在听取皖南苏区情况汇报后,他指出整个形势发生了变化,指示要逐步把苏区转为游击区,坚壁清野坚持斗争,“紧握欃枪,任它风暴”。在群众大会上,方志敏带领全场群众高呼:“为争取北上抗日的最后胜利,造成千百万铁的红军!中国工农红军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休整三天后,12月22日黎明方志敏率部撤离柯村。
这次方志敏率红十军团转战池州,时间虽然很短,但影响深远。之后不久即引爆了池州土地上的轰轰烈烈的“年关暴动”,并对1935年贵秋东大地“高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也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20世纪30年代的1930-1935年间方志敏烈士一系列革命活动,对池州土地革命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方志敏创建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辐射下,池州土地上党的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创建起来,土地革命斗争风起云涌,红色政权星火燎原。在方志敏革命活动推动下形成的贵秋东革命根据地,使池州这块革命热土光荣地成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并与中央革命根据地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方志敏率部英勇奋战皖南,使池州成北上抗日先遣队休整与转战之地,从而为池州革命斗争史增加新的不平凡的一页。这些都是池州革命史的无上光荣,也是池州红色文化矿藏中至为宝贵的财富。
今天,池州全域是革命老区,老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当年那段红色历史,永远珍惜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红色故事,也将永远传承革命先烈所表现的那种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崇高革命精神,矢志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砥砺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方志敏烈士革命精神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