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0年09月28日
稳中求进谋发展 “挂图作战”正秋收
开栏语
“十三五”以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高质量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在建设“三优池州”上迈出了坚定步伐,取得了历史性进步。为充分展示“十三五”以来,全市经济社会各领域改革发展成就,本报自即日起推出“壮丽‘十三五’”系列专题报道,敬请关注。
□记者石泽丰
今年上半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居全省第8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全省第2位,财政收入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居全省第4位,进出口总额增速居全省第3位,实际利用外资增速居全省第1位……在诸多数据位次前移的同时,全市经济质量也在提升,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94.3%,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0.4%,工业用电量增长10.5%,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8.9%、居全省第4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4%、居全省第8位,半导体基地产值增长21.2%、增幅在全省26个重大新兴产业基地中居第4位……
这一组组有关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的鲜活数据,反映出了池州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丰年正秋收。
“十三五”时期,池州发展极具挑战。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新冠肺炎疫情、洪涝灾害、严重旱情等冲击,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实施“挂图作战”,取得了一项又一项重大突破,脱贫攻坚、污染防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三大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5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面对稳中有变的宏观形势,我市与时俱进地完善了池州发展科学路子,在深化“五市战略”“三区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围绕省委提出的“绿色池州、创新池州、幸福池州”定位,在发展目标上,作出与全国全省“三个同步”战略安排。
盘点收获,硕果累累。一方面,我市的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二五”末的13.2:46.1:40.7调整为9.9:45.1:45;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半导体产业基地获批省第二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成文香智能教育装备、华宇封测、安芯电子等一批重大项目,艾可蓝成为全市首家上市的工业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从2015年的14.9%提高到36%;装配式建筑产业快速崛起,建成中电建长九神山骨料、长智建工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创建绿色矿山54家;(下转6版) (上接1版)实施百户企业技改提升行动,累计建成700个技改项目;文化旅游乘势而上,大健康产业应势而兴,列入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医养结合试点示范单位,获批5个省级特色小镇、4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另一方面,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形成,开工建设池黄高铁、G3W德上高速池州段、东至经开区铁水联运设施联通项目(铁路专用线)、九华山机场改扩建、青通河航道和秋浦河航道整治工程,建成望东长江公路大桥、池州长江公路大桥等两座跨江通道,合肥至池州高铁暨长江公铁大桥等重大项目取得重要进展,新增国道4条、省道3条,一级公路总里程达194公里;建成平天湖二站、三站和秋浦河防洪治理工程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主城区排涝、防洪标准分别达到30年一遇、50年一遇;建成政源、新湖等一批输变电工程和木塔100兆瓦风电、乌沙100兆瓦光伏基地等一批新能源项目,池州——青阳天然气管道项目投入运行,新增电力装机40.8万千瓦;“无线城市”“宽带乡村”全面推进,建成5G基站1000个,移动宽带网络基本覆盖全部行政村。同时,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池州成为长三角城市群正式成员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心区城市,长三角区域养老一体化试点等一批重大事项取得积极进展;现代化中等城市加快打造,完成首批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东部三区协同发展深入推进,尧东一体化、青阳南部新城、石台新城区等县城扩容提质进程不断加快,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建成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233个。
此外,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市政排水及污水处理PPP“池州模式”、劝耕贷“东至标准”在全国推广,“四送一服”、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国有林场等改革走在全省前列,组建五大市属国有企业集团,精准服务经济发展能力明显提升;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高质量推进;高水平开放平台体系加快完善,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挂牌,完成池州高新区优化整合,池州大渡口开发区(石台经济开发区)、青阳开发区纳入国家开发区公告目录,建成4家保税仓库,菲力克保税仓库成为全省最大单体保税仓库,连续5年跻身“中国外贸百强城市”。
“十三五”以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高质量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在建设“三优池州”上迈出了坚定步伐,取得了历史性进步。为充分展示“十三五”以来,全市经济社会各领域改革发展成就,本报自即日起推出“壮丽‘十三五’”系列专题报道,敬请关注。
□记者石泽丰
今年上半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居全省第8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全省第2位,财政收入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居全省第4位,进出口总额增速居全省第3位,实际利用外资增速居全省第1位……在诸多数据位次前移的同时,全市经济质量也在提升,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94.3%,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0.4%,工业用电量增长10.5%,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8.9%、居全省第4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4%、居全省第8位,半导体基地产值增长21.2%、增幅在全省26个重大新兴产业基地中居第4位……
这一组组有关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的鲜活数据,反映出了池州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丰年正秋收。
“十三五”时期,池州发展极具挑战。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新冠肺炎疫情、洪涝灾害、严重旱情等冲击,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实施“挂图作战”,取得了一项又一项重大突破,脱贫攻坚、污染防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三大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5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面对稳中有变的宏观形势,我市与时俱进地完善了池州发展科学路子,在深化“五市战略”“三区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围绕省委提出的“绿色池州、创新池州、幸福池州”定位,在发展目标上,作出与全国全省“三个同步”战略安排。
盘点收获,硕果累累。一方面,我市的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二五”末的13.2:46.1:40.7调整为9.9:45.1:45;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半导体产业基地获批省第二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成文香智能教育装备、华宇封测、安芯电子等一批重大项目,艾可蓝成为全市首家上市的工业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从2015年的14.9%提高到36%;装配式建筑产业快速崛起,建成中电建长九神山骨料、长智建工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创建绿色矿山54家;(下转6版) (上接1版)实施百户企业技改提升行动,累计建成700个技改项目;文化旅游乘势而上,大健康产业应势而兴,列入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医养结合试点示范单位,获批5个省级特色小镇、4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另一方面,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形成,开工建设池黄高铁、G3W德上高速池州段、东至经开区铁水联运设施联通项目(铁路专用线)、九华山机场改扩建、青通河航道和秋浦河航道整治工程,建成望东长江公路大桥、池州长江公路大桥等两座跨江通道,合肥至池州高铁暨长江公铁大桥等重大项目取得重要进展,新增国道4条、省道3条,一级公路总里程达194公里;建成平天湖二站、三站和秋浦河防洪治理工程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主城区排涝、防洪标准分别达到30年一遇、50年一遇;建成政源、新湖等一批输变电工程和木塔100兆瓦风电、乌沙100兆瓦光伏基地等一批新能源项目,池州——青阳天然气管道项目投入运行,新增电力装机40.8万千瓦;“无线城市”“宽带乡村”全面推进,建成5G基站1000个,移动宽带网络基本覆盖全部行政村。同时,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池州成为长三角城市群正式成员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心区城市,长三角区域养老一体化试点等一批重大事项取得积极进展;现代化中等城市加快打造,完成首批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东部三区协同发展深入推进,尧东一体化、青阳南部新城、石台新城区等县城扩容提质进程不断加快,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建成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233个。
此外,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市政排水及污水处理PPP“池州模式”、劝耕贷“东至标准”在全国推广,“四送一服”、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国有林场等改革走在全省前列,组建五大市属国有企业集团,精准服务经济发展能力明显提升;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高质量推进;高水平开放平台体系加快完善,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挂牌,完成池州高新区优化整合,池州大渡口开发区(石台经济开发区)、青阳开发区纳入国家开发区公告目录,建成4家保税仓库,菲力克保税仓库成为全省最大单体保税仓库,连续5年跻身“中国外贸百强城市”。